4月7日,国际油价NYMEX冲至87.09美元/桶,这是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油价的峰值。伴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国内囤油、涨价现象层出不穷。
“这只是在国内成品油涨价预期背景下的市场行为,国内炼油产能充足,不会出现供应紧张,更不会出现油荒。”当天,易贸咨询分析师李莉说。
易贸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2.2亿吨,国营炼油厂开工率不足80%;2010年随着新增产能投产,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5亿吨左右,而当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却只有2.3亿吨。
“目前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化解供大于求的窘境,而这是包括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内的一系列成品油市场制度建设的核心所在。”有跨国石油公司高管直言道。
抢油风再起
事实上,自3月中旬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就一直笼罩在涨价预期的阴影下。
据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介绍,当时国际油价刚刚迈过80美元/桶不久,国内成品油涨价预期即已形成。几乎一夜间,所有加油站都取消了促销优惠措施;主营渠道中石化、中石油更大幅提高了成品油批发价格。
“目前华东汽油批发价已达7600元/吨,柴油批发价也达到6700元/吨,这已接近于政府规定的批发最高限价。”钟健说。
然而涨价并未阻挡买家的热情:仅在华东地区,中石化、中石油的批发量上涨了约30-40万吨,环比涨幅达40%以上。“这些油绝大多数都被中间商和用油大户囤积在仓库中,并没有转化为终端销售。”
在钟健看来,自上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始终没有再调整,期间国际油价已从当时的60美元/桶扶摇升至80美元/桶以上,这给市场参与各方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
“大家都预期政府会调整油价,而且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这种预期越来越强烈。”
随之,有油的不愿大量卖油,没油的开始大量进货,2008年以前油荒的景象似乎将再次上演。
这正是中石化、中石油等炼油企业所乐见的场面。
据钟健介绍,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在供求关系及竞争格局的作用下,国内市场实际批发价往往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批发最高限价,很多时候甚至呈现批发价与出厂价一致的“厂批同价”的格局。由于很多零售终端都使用政府规定的价格,因此成品油销售利润开始向终端集中。
“终端利润甚至可以达到1500元/吨以上,这是掌握主要炼油产能的两大集团并不愿见到的。”
随着涨价预期的出现,利润的天平开始向炼油端倾斜。易贸咨询数据显示,广州3月份加油站综合利润日均盈利幅度为1031元/吨,相比2月份的1394元/吨,加油站综合利润环比减少363元/吨,跌幅26.04%,上海3月份加油站综合利润日均盈利幅度为1177元/吨, 相比2月份的1308元/吨,加油站综合利润环比减少131元/吨,跌幅10.02%。
供大于求的尴尬
“国内油荒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因为炼油产能过剩将是长期现象,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囤货、涨价都是短期行为。”钟健说。
他认为,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甚至大量地炼企业都开始大规模改扩建旗下炼油企业产能,这使得我国炼油能力在短短5年时间由炼油能力不足变为过剩。
“当时,国家发改委规定,未来新建、扩建炼油产能的规模下限为800万吨。”钟健说。
随着炼油能力的快速扩张,成品油市场潜在的供应过剩问题开始显现。
2009年底召开的中日第三届石油市场研究成果交流会上,有机构披露,去年底2009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为2.21亿吨左右,产量2.27亿吨左右,实际过剩产能近600万吨。未来5年中国炼油能力将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预计到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7.5亿吨规模,届时中国炼油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过剩产能或达2.2亿吨。
于是,中石油、中石化高层开始筹谋如何化解供应过剩问题。
比如,他们希望通过平衡国内外市场的资源分配来缓解这种压力,即如何通过调控资源供给量,实现对市场份额、产品价格的有效控制。因此保税油等过去中石油、中石化并不重视的“小产品”成为今年两大集团主攻的方向。
今年3月10日,中石化宣布成立北京燃料油销售总公司,统筹五省三市的燃料油销售工作,而此前这些地区的燃料油业务是附属于省级成品油公司旗下的。
“燃料油过去是地炼的天下,然而随着成品油价格的高企,它的市场正在迅速扩大。据悉,中石化今年燃料油销售计划是全年1450万吨,这大约占全国消费总量的40%。”钟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