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指标”能否效果足
纵览七部委此次发布的《方案》,一系列“硬指标”无疑是最大特点。《方案》要求,2万多辆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中,北京市8507辆,天津市6000辆,河北省5715辆;到2015年底,京津冀地区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1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的判断,我国新能源汽车六成以上销量是公务车采购,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推力。此次发布的《方案》也将公共服务领域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着力点。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消费习惯培养不足的现实条件下,最有可能加快推进和最有保障的是公共交通领域。
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说,我国新能源汽车试点采取的是公共优先、私人跟进、循序渐进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出行还是靠公共交通,公共交通领域充电设施建设也相对集中。同时,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可以提高私人消费信心。
《方案》中另一个“硬指标”是对于充电设施建设数量的规定。2014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共新建充/换电站94座,充电桩新增1.62万个。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一般在200公里左右,对充电配套设施依赖度高。充电设施建设不足、充电难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
业内人士分析说,市场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由于充电桩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地价高企,导致民企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充电设施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
苗圩表示,充电接口的国家标准已发布,电动汽车开到哪里都能充电。能源局牵头正抓紧制定充电设施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住建部牵头完善城市规划,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规划。随着扶持政策陆续到位、规划的完善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未来将掀起全国建充电桩高潮。据统计,今明两年全国充电桩建设的投资额将超过600亿元。
产业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单月销量超9000辆。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8万辆,同比增长达2.9倍和2.8倍,预计全年产销规模将超过5万辆。
从前两年的“政策热、市场冷”到如今的产销量飙升。市场由冷转热与今年接连打出的“政策组合拳”不无关系。根据7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政策,电动汽车充电执行居民用电价格;8月底,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免征车购税车型目录;9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陆续出台的优惠政策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激活了市场活力。苗圩表示,产销量得到很大提升,这表明,在政策措施拉动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效果已初步显现,目前产业发展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
尽管产销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就我国巨大的消费者基数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以北京8月份的小汽车摇号状况为例,个人新能源汽车摇号指标总数为1812个,而有效申请人数只有1734人,申请人无须摇号就可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指标;而同期普通小客车的中签比却达到135:1。
有调查显示,购置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完善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障碍。目前纯电动汽车已经有国家补贴、地方补贴,但去除补贴后,售价仍比燃油车高。此外,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充电设施的建设规划,但不可否认的是,充电设施缺乏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
在广州,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候鸟式”购车情况——很多当地消费者会舍近求远到深圳、上海购买电动汽车,因为在深圳、上海能获得国家和地方补贴各3万多元,远高于广州目前1万元的补贴标准。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汽车专家欧阳明高坦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依靠政策引导进行发展是一时之计。如果市场今后得不到完善,近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激增将难以持续。从消费者层面来看,降低电动汽车购置成本,建立起规模充足、覆盖面广的充电设施网络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点。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仍有不少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准入政策不明朗则是导致观望的重要原因。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但具体的准入标准尚未出台。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分析说,很多汽车企业不敢大举投入生产,导致整车生产无法达到规模效应,零部件企业也因此不敢大规模投资,从而造成全产业链效率低下。
“目前全国市场被分割,地方保护十分严重,这是企业面临的另一难题。”江淮汽车负责人如是说。清华大学电动汽车研究室主任陈全世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必须破除要求在本地设厂、要求车企采购本地电池等地方保护措施,全国应执行统一标准。
在陈全世看来,新能源汽车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他分析说,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具有颠覆性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发动机更换过程,在技术上仍存在一些障碍;消费者对它的了解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企业踏踏实实做好研究,把质量做好,把价格做便宜,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健康的市场体系,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产业。(本报记者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