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月15日起恢复数种煤炭的进口关税。这是中国政府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一个政策调整,它因应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需求的最新变化。
在中国政府本月9日对外宣布恢复煤炭进口关税后,一些西方政要和舆论将其误读为“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煤炭进口关税调整,实际上是针对国内煤炭需求、空气污染压力和结构调整需要做出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并非为了保护国内产业。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此政策变化的出发点是平衡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应对煤炭需求颓势、国内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压力。另外,这项平衡性的政策符合WTO[微博]有关规定。
从10月15日起,中国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五种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
加之2013年8月30日恢复3%进口关税的褐煤,中国煤炭进口资源关税已基本全部恢复征收。
“之前取消关税鼓励进口是因为中国需要大量煤炭,现在需求状况发生了改变,恢复征收关税没有什么不妥,对进口资源品种征收关税是国际惯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中国一度粗放而高速发展的经济,令其煤炭需求量猛增。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球每年消耗的煤炭中有一半左右是在中国燃烧掉的。
在当时的市场状况下,为保持供求平衡,中国通过鼓励煤炭进口,更多利用外部资源支持本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采取“抑出口、促进口”政策。
2005年至2006年,中国数次调降煤炭进口关税,2008年1月1日把除褐煤以外的煤炭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零,2012年1月1日又将褐煤进口关税下调为零。
2009年,中国净进口煤炭1.03亿吨,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至2013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从4040万吨跃升至3亿吨。其中,褐煤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接近95%。
外媒曾这样形容当时的“盛况”: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和南非的港口,满载煤炭的货船一艘接着一艘启程前往中国。
然而受全球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国内煤炭需求量明显下滑,导致去库存压力增大,进出口弱势持续。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10月11日联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透露,中国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矿库存1.1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前8个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近70%。
在进出口方面,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累计进口煤炭2.02亿吨,同比下降5.3%;出口393万吨,同比下降27.5%;净进口1.98亿吨,下降4.7%。煤炭进口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此外,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也倒逼中国竭尽所能控制这种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其使用效率。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并出台《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9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微博]总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时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近期又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确保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在当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调整结构的大背景下,恢复煤炭进口关税有助于控制煤炭消费量,并与国内煤企整顿行动形成合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
他表示,中国正致力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工作,对煤炭生产和进出口实施一定约束,“意在提高资源使用成本、挖掘使用效率,这是经济运行逻辑,与贸易保护无关”。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控制超能力生产、规范煤炭进出口等措施。同时,14家中国特大型煤炭企业就控制产量、规范进口和煤炭清洁利用等方面达成共识。
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表示,今年中国进口煤中动力煤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蒙古国。由于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可继续享受零关税政策,此举将主要影响澳大利亚的进口煤,因为从该国进口的炼焦煤和动力煤比重较大。
“由于受运距和运输成本所限,中国煤炭‘南进北出’的格局暂时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对煤炭进口的影响也不会像西方揣测得那么可怕。”林伯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