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已久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目录》对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6个省区原本列入“鼓励类”的“年产超过50万吨煤经甲醇制烯烃和年产超过1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全部予以取消。这意味着,今后上述地区若再建设煤经甲醇制烯烃和煤制甲醇项目,将不再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此举无疑给西部地区一度狂热的现代煤化工浇了一盆冷水,令部分业内人士唏嘘不已。但若用全局和长远眼光看,政策的出台不仅正确而且及时。
第一,《目录》与征求意见稿反映的是两个层面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体现的是地方政府的意见,说白了是地方意见的汇总。且其内容多在2013年甚至2012年就已经形成。当时的经济形势、国内外能源结构、供需状况与目前大不相同。在唯GDP论英雄的理念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鼓励上马投资大、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而《目录》是从国家层面出发,不仅综合了社会各方的意见和诉求,更结合了国内外能源、经济、环境的最新变化,因此更加全面、客观,也更具现实性和前瞻性。
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再支持重化工业大干快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中国经济不仅增速放缓且结构调整加快,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已经并将继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稳步攀升。发展模式的变化,决定了包括现代煤化工在内的重化工业,发展强度将不断削弱。
第三,美国页岩气规模化成功开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触动很大。尤其中国今年页岩气开发取得可喜进展后,使得政府及投资者产生了两种担心:近期看,北美低价天然气化工产品和中东低价石油化工产品将对中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市场产生冲击;中长期看,一旦中国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取得成功,导致国内天然气供应充足甚至过剩,价格走低,煤化工将彻底失去成本优势。
第四,受美国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取得成功和全球因经济增速放缓、能源需求强度减弱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供应宽松,供大于求端倪已现,中长期价格有望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汇储备巨大的中国,自然会借机多引进比煤炭更清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压缩既要消耗国内煤炭、水等自然资源,又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的煤化工产业。
第五,投资者对现代煤化工已经由热捧变得审慎。一方面,近几年的市场低迷,使得煤化工项目的“赔钱效应”不断蔓延。尤其一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一水多嫁”、“一煤多许”的做法,导致不少煤化工项目投产后无法满负荷运行,大幅抬高了其综合成本,加剧了企业亏损,严重挫伤了企业投资大型煤化工项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2012年5月以来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使此前财大气粗、担纲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主力的煤炭大佬们囊中羞涩,已经无力继续投资“烧钱”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煤化工项目建设有“降温”的内在要求。
第六,体现了国家的一贯态度。仔细研究国家政策不难发现,虽然近几年各地煤化工高烧难退,但国家层面对煤化工尤其现代煤化工却从未“松绑”,甚至数次“急刹车”。此次《目录》调整同样是国家对高热的煤制烯烃的一次“急刹车”。
因此,《目录》的实施也表明了国家对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态度:搞好技术开发和工业化示范,搞好煤化工前瞻技术储备,在示范项目未取得真正成功,未全面总结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经验教训、突破煤化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瓶颈之前,国家绝不允许大规模发展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