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能存在风险却又须臾不可或缺的设施,沟通与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时代,权力与权利的相处之道。
一座本不起眼的郑州红旗变电站,引发了居民和相关方面旷日持久的对峙。从行政复议到提起诉讼,居民们试图以程序违法为由来阻止这个“可能危及身体健康”的变电站的落成。与此同时,建设单位、主管部门等方面也是费尽心机,一直尝试早日开工,来实现他们“为周边大面积区域提供稳定供电服务”的愿景。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这样的建筑或设施,它们对于城市以及市民意义重大,但却没有人愿与之为邻——变电站、高压线、垃圾转运站等即属此列。既需要又不想与之为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变电站“赶”到别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别处之人仍然需要与之为邻,那么,谁又不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包括变电站在内,面对一些有潜在环境危险的工程项目,如果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是以把它迁到一个反对声相对较弱的地方,那么这种结果仍不免令人忧虑。显而易见,比解决个案更重要的是,能否以此为契机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纠纷的产生。
在此次关于变电站的拉锯战中,当事双方都对法律表示出尊重——市民依法提起诉讼,官方则回应如果判决认定施工违法,他们该拆除拆除,该赔偿赔偿。这为解决类似纠纷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孰是孰非尽可对簿公堂,在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里,还有什么比法律更具权威和说服力的呢?市民权利意识的苏醒以及法治意识的增强,无疑是此事给人留下的第一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