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一片惨淡之际,接连出台的利好政策似乎为低迷徘徊的动力煤带来了希望。继神华、中煤、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等煤炭巨型企业宣布减产之后,近期国内海关又开始禁止进口劣质煤,再加上之前对煤企运输费“减负”的政策,管理层为处于困境的煤炭行业连续开出了数剂“良方”。而这些救市措施出台后效果究竟几何,市场人士的看法却并不一致。
减产效果难持久
2013年12月份以来,煤价一路下行,作为煤炭现货价格的风向标,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最新价格较去年累计下跌近150元/吨。受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主要产区多数煤炭企业亏损。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70%。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地纷纷出台减产措施,希望以此来减缓行业的颓势。据悉,国内煤炭产量排名前三的巨头都宣布了各自的减产目标,其中神华集团宣布今年减产5000万吨,减销6000万吨;中煤能源集团宣布下半年减产2000万吨。除此之外,山西省的国有煤炭企业基本减产幅度在8%至12%,执行力度较为严格。
减产政策的出台为煤炭市场打了一剂短效“强心针”,动力煤期现货价格在8月份略有上涨。但好景不长,进入9月份动力煤价格重回下跌通道。
资深能源分析师刘波告诉记者,减产只是短期减少供给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供大于求的现状。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煤价下跌相比,本轮价格调整周期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数据显示,“十二五”的前三年,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超过5000亿元。过去两年,每年新投产的煤矿产能在4亿吨左右,即便一些大的煤炭企业采取减产措施,也无法改变供给过剩的局面。
在产能大幅增加的同时,需求却因经济增速放缓而减少。9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5%,为5025亿千瓦时,这是本年度首次用电量出现负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伴随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电力消费增速也在下降,加之未来火力发电占的比重逐年减少,预计未来几年动力煤的需求不容乐观。
进口限制影响有限
据悉,国家发改委在8月28日约谈了部分煤炭发电企业,要求为了加强环保,应切实加强煤炭质量监管,严格限制高硫、高灰分低质煤炭进口,并称未来还将对于除褐煤之外的进口煤炭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
在限制进口低质煤的政策出台后,海关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执行措施。近日一批澳洲煤在青岛海关报关时,因为没按要求提供指标未过关。
据负责该批煤炭的进口贸易商透露,在青岛海关报关受阻的主要原因是海关要求提供“恒湿无灰基发热量”,而该公司持有的装船报告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据了解,“恒湿无灰基发热量”主要是海关用来区分褐煤与烟煤,以往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对高卡煤(5000大卡以上)很少有这种要求。
不难看出海关对进口煤执行的检测标准比以往更为严格。多位煤炭贸易圈人士均认为,发改委政策除了环保的目的外更多是为了帮助煤炭企业脱困,同时不排除未来海关进一步提高进口煤检验标准的可能。
刘波认为,进口标准严格虽然会减少部分进口煤的数量,但并不能阻止优质煤继续源源不断进入国内,截至9月17日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上升到两个月以来的最高值—622万吨。从不断上升的港口库存来看,进口煤对于国内市场的冲击仍在继续,限制进口政策的效果及影响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明显。
“减负”打开下行空间
为煤炭企业“减负”的行动其实从去年就已经开始,由于2012年煤炭市场才真正开始市场化,税费制度一直较为混乱。据了解,涉煤的各类税费项目不少于109项,企业税费负担水平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5%左右。
在过去煤炭价格高企之时税费问题尚不显山露水,但在价格不断下行、企业大面积亏损之际,税费改革就显得非常迫切了。为减少煤炭企业成本,主要产煤省份近期陆续推出税费改革相关措施。
陕西省近期公布取消11项不合理及违规设立的收费项目,对涉煤收费和基金项目作出明确公示。内蒙古发布《关于暂停和降低我区部分铁路货物运输费用的通知》,暂停和降低铁路货物运输费和杂费,使自治区煤炭企业减轻运输费用负担大约每吨10元。山西省的动作更大,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降低部分涉煤收费和基金的征收标准,并开始全面清理规范涉煤收费项目。
初步估算,通过税费改革陕西省可使每吨煤的费用节省30元至50元;内蒙古将减免煤炭收费大约20多亿元;山西省将减轻煤炭企业负担60.87亿元。
成本的降低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利好,但在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旦成本下降利润空间打开,后期产能释放的压力也将逐渐显现。在激烈的竞争下,企业为了维持公司的现金流和利润,继续限产的积极性不会很高,一旦地方政府对限产的管制稍有放松,开工率会迅速回升,因为对单个企业来说谁都不想失去市场份额。
9月份进入了传统的煤炭消费淡季、大型发电集团煤炭库存水平普遍较高、港口库存高企的现状将令动力煤救市的诸多“药方”效果大打折扣,煤炭市场的旧疾并没有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