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四大通道格局形成 中国能源安全“底气”哪里来?

2014-08-18 13:39:35 华夏能源网   作者: 王炜瀚  

天然气作为世界能源转型的桥梁已成共识。中国官方对于202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预估在过去3年间提高了1/3,已将目标定在年4000亿立方米的级别。作为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的中国,如何保证能源安全有“底气”?

四大通道格局形成

今年以来,中国频频签署天然气进口合同及协议。这意味着,在所有项目投产后,中国每年的天然气供应增量最高可达500亿立方米,大体相当于2013年进口天然气总量。动作之快、成果之大,史上未有先例。

从格局上看,中俄天然气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后,中国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格局已成,包括:中亚管道天然气、中缅管道天然气、中俄管道天然气,以及沿海进口液化天然气。

从时间上看,在中俄合同签署之前,法国时间3月26日,中海油同法国道达尔签署协议,在已有每年100万吨长期资源购销协议的基础上,每年再向中国天然气市场增加100万吨长期LNG资源供应(共约折合30亿立方米),以及加强在LNG产业链的全面合作。

4月29日,中石化集团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就太平洋西北(PNW)LNG项目一体化合作达成一致。中石化将参股PETRONAS的PNWLNG项目15%权益,中石化及其合作伙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可按10%与5%的股权比例获得上游资产、下游液化厂权益,并承购相应LNG权益量180万吨/年。

同时,中石化还与PETRONAS签署了为期20年、LNG非权益量300万吨/年的框架协议。这一交易在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后,中石化与中国华电共可获得LNG资源总量480万吨/年(约折合67.5亿立方米),这些LNG资源也将供应国内。

5月21日,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东线管道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同时,中石油集团(CNPC)和俄气(Gazprom)签署《中俄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中俄双方负责各自境内气田、输气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该协议的签署,意味着我国天然气进口东北(中俄天然气东线)、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中缅天然气管道)及海上(LNG)四大战略通道基本成型,中俄天然气西线协议谈判为期不远,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布局完成,有助于实现我国国产天然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的多品种、多渠道、多来源、有竞争的供应格局。

6月17日,中海油与BP公司签署了一份长期供应框架协议,自2019年开始,BP将从其全球LNG资源组合(阿联酋、安哥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向中海油供应多达每年150万吨(约折合22.5亿立方米)的LNG资源,供应期限为20年,最终的商务协议有望于年内敲定。在此之前,中海油在2006年就从BP手中收购了印度尼西亚东固气田(TangguhGasField)12.5%的权益,并从2007年起的25年内,每年从印尼向福建莆田供应260万吨LN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中海油在手的中长期LNG订单总量约每年2500万吨(约折合375亿立方米)。

更早些时候,从2007年开始,随着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贯通,根据2007年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及2008年、2013年的后续协议,土库曼斯坦每年向中国的出口将提高至650亿立方米,在中缅管道120亿立方米年输气能力的保障下,缅甸输入昆明的气量约为每年30亿立方米。至2013年,海上LNG和中亚、中缅管道气的进口总量已占到消费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管道海运“合二为一”

刚刚踏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美国页岩气革命不期而至,不仅减少了美国对进口LNG的需求,而且增加了全球天然气的供应总量。目前,美国的LNG有望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亚太。有研究表明,美国页岩气繁荣将持续20年,这20年将是全球天然气供应丰富、价格可亲的20年。可以说,美国页岩气革命为中国提供了进口天然气的战略机遇期。

一直以来,能源领域是美俄政治角力的主战场之一。美国将干扰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市场,进而影响其能源出口收入,视作遏制俄罗斯崛起的重要手段。在欧盟同俄罗斯的能源联系中,俄罗斯一直紧紧控制着欧盟唯一的天然气供应来源,而欧盟则一直希望实现能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摆脱对俄气的依赖。

今年俄罗斯介入克里米亚独立,进一步恶化了俄罗斯同美国和欧盟的关系,面临经济制裁的危险。俄罗斯为此迫切需要将市场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太,而中国自然是最具吸引力的买家。不过,中国已不是十年前的中国,中国现在有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缅甸的管道天然气和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液化天然气可供选择。显然,中国顺势利用了这些因素,结束了漫长的中俄谈判角力。

长期以来,由于天然气贸易主要通过管道运输实现,管道设施的区域性决定了天然气市场的区域性。也正是不存在一个全球性市场的事实,成为支持天然气价与油价挂钩的部分理由。此次中俄4000亿美元订单合同谈判中的一个重点就是俄方坚持气价与油价挂钩,而这种定价原则由于国际油价波动性更大,对于买方不利。

不过LNG的全球流动模糊了由运输管道定义的区域市场边界,两个市场开始相互渗透。同时,管道气增量将为近十年快速发展的LNG现货市场释放供给,走低的管道气长期协议价格也将拉低LNG现货市场价格。有理由认为,随着LNG更大规模的全球流动和超长距离跨境输气管道的投资与使用,全球天然气现货市场有望在20年中成熟,产生独立的全球天然气定价机制。目前的情况显示,中国近期介入的天然气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发育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油气的外部供应安全。实现能源安全有两大基本机制,依靠国际竞争性市场和依靠双边合同,二者各有特点。国际竞争性市场随时可以利用,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频繁,波幅相对大。双边合同的达成困难,而一旦达成就能在相对长期内实现价格的稳定,但同时也不排除合同内容变更甚至终止的可能。实践上看,那些缺油少气的OECD小国大多都深谙利用国际竞争性市场的精髓,主要依赖国际市场价格的内在反应机制实现了油气的稳定供应。而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利用双边合同上也独有心得。

二者孰更高明?以取生活用水为例打个比方。仅依靠国际竞争性市场,就好比每天到江边取一瓢水,无论是风雨天气导致江水波动,还是因路途崎岖造成运输颠簸,取一瓢水总有多多少少的溢出。那就是利用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它或多或少时时存在。而只依靠双边合同,就如同在院子里以大水缸储水,隔一段时间便请人送一次水供使用。一般情况下,这段时间不用为饮水发愁。不过若因冰雹灾害或人为破坏使水缸破裂,或因某种原因供水中断,结果短缺的就不只一瓢水了,可以说风险概率虽小但风险太大。

很明显,任一机制都难以完全令人满意,最好是能兼而用之。而所谓“兼而用之”绝非并列、兼顾的简单含义,“合二为一”才是的精髓要义。正所谓哲学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现在,国际管道气和国际现货LNG都开始成为中国手中的谈判筹码。可以预见,中俄东线管道供气之后,中国对国际LNG现货市场的边际需求将减少,LNG现货价格下挫,并将继续作用到LNG和管道气长协价格,进而影响全球天然气供需格局。在引进海外资源保障能源安全上,中国已经得道,未来有望自如运用双边协议和国际竞争性市场这两大机制。

国内价改促国际定价权

2009年以来,随着进口LNG和管道气开始供应国内市场,原有以国产气成本加成方法进行定价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尽快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中国天然气市场定价体系的改革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以物理学原理与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建立以能量(热值)为计量单位,同能(等热值)同价为基本原则,国产气、进口气、其他替代能源之间竞争关系为纽带的市场定价机制。

二是根据市场竞争原则以净回值法确定上游国产气的产品价格,根据市场监管原则以成本加成法确定中游长距离高压管输和下游城市配气的服务价格,并建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确保上游国产气或进口气的价值得以经下游配气企业向最终用户顺畅转移。

三是鉴于向各类燃气用户(工业、城市民用、商业等),以及向城市居民为主的用户在峰谷不同时段供气的成本不同,燃气定价应科学反映调峰设施等投资的经济成本。

四是在以上定价机制基本设计完善的基础上,可引入民用燃气的阶梯气价设计,根据消费强度,针对不同阶段的用量进行价格歧视,引导节能。

完善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不但可以实现市场的静态配置效率,使市场价格具有市场经济含义,更具有通过中国因素反馈国际市场实现谋求中国定价权的动态战略意义。近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间签署的《战略石油储备合作谅解备忘录》表明,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数据或将公开,这将通过积极向国际市场反馈中国信息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这是中国谋求国际油气市场定价权的必要一步。同样,随着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将包含中国天然气市场、乃至中国各类能源市场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

未来,中国将更大规模地进口天然气进行消费,这意味着中国国内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市场,而且具有相当的体量。以有体量的开放市场为前提,中国因素通过具有市场经济含义的国内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市场操作向国际市场反馈,才具有影响国际市场的意义,才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世界市场的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中国也才有可能获取全球市场的定价权。目前种种迹象暗示,我国在国际油气市场的被动地位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中国影响力将逐渐加强,长期内或成国际市场主导因素,中国定价权可以理性期待。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安全,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