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王树贵最近忙着转行—想当个电子企业老板,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自打接到煤场限期关闭的通知,王树贵就明白,这碗饭吃不下去了,只有转型才有出路。
昌平曾经是京北最大的煤炭储存、中转、销售集散地,像王树贵家这样的煤场,全区有56家,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以及大量流动人口的聚集。据统计,除了储煤场,昌平辖区内还有千余家低端市场、污染企业等。作为人口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昌平开始大规模清退低端产业,目前56家煤场已清退54家,年底前,昌平区还计划退出50家工业污染企业,清理整顿26家工业大院,清退取缔废品回收站点45个以上。
2002年,已做了6年煤炭生意的王树贵第一次来到南口镇南口镇村。当着上万亩荒地的面儿,王树贵把48万元租金交给了村集体,承包30年,用于储煤。
在当时,南口镇有不少这样的煤场,因为拉煤车从这里拐几个弯就能到达京包高速,便捷的交通、宽阔的场地,是煤场选择此处“落脚”的主要原因。56家煤场总占地面积多达4500亩,从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超过2万人,煤炭存储、中转、销售的年吞吐量达到2000余万吨。
煤场聚集带来的是,煤场上空总笼罩着黑雾,柏油路上的黑煤渣跟套着层黑纱似的。储煤场的经营场所还建设了大量违章建筑,衍生出小饭馆、棋牌室、洗浴中心、歌舞厅等,闲散流动人口聚集在此形成了个小社会,治安、防火都有严重隐患。尽管王树贵2008年投资近1700万元盖了昌平区第一个封闭储煤库,但煤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
2012年开始,昌平区开始治理整顿煤炭经营市场和储煤场地。王树贵接到通知,煤场限期关闭。“和干了18年的行业说拜拜,真是难受,可必须转型才有出路。”按照昌平区相关政策,被清退的煤场,政府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王树贵说,“损失的确不小,但煤炭这行肯定是下坡路,不走出去永远也发展不了。”
王树贵决定再创业。可选哪个领域呢?选来选去,王树贵瞄准了一个生产和研发空调电子膨胀阀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他想得很明白,任何行业都有可能被替代,必须自己具备研发能力。“如果自己研发,2000万元能用上十年八年,但是产值就完全不一样了。”王树贵必须精打细算地谨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