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全球石油消费量预测相差“两个沙特”

全球石油消费量预测相差“两个沙特”

2010-03-31 06:35:31 路透社

据近期公布的一份学术报告,全球石油日消费可能在2030年达至1.34亿桶之多,而当前为8,500万桶,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需求不会触顶。

虽然这一预测被媒体大肆报导,且被石油多头用来佐证,全球将会殚精竭虑地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但该预测所依据的基础--关於新兴市场会如何应对油价上涨的假设,还颇有争议。

此预测发表于达盖(Joyce Dargay)和盖特莱(Dermot Gately)发表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报告,题为"全球石油需求转向增长更快且价格敏感度较低的产品和地区。"

达盖和盖特莱的石油日需求预估值几乎比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数字高出2,000万桶。这两个单位分别预测203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达至1.08和1.07亿桶。

研究与官方预估差值相当於两个沙特石油产量

当前,多数预测机构和产油商都假设全球石油日需求会在2020-2030年某一时间达至1.05-1.10亿桶的峰值。如果达盖和盖特莱的预估正确,全球则需要勘探并开发更多的石油。石油产量必须在20年内增长50%。

大量新增的石油产量将用来弥补当前油田产量的下滑(多数油田将於2030年前枯竭),满足行业内预估的2,000万桶石油日需求增长量,在此之外,达盖和盖特莱所提出高於行业保守预估的石油需求量,相当於再开发两个沙特阿拉伯。

达盖和盖特莱辩称官方预测太过乐观:"传统的石油资源供应不太可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必须结合以下方法对这种供需失衡局面加以调整:实质油价上涨,各国采取更严格的节油政策和标准,放缓全球经济增长步伐……"

对价格的回应?

巨大的差异(1.07亿桶对比1.34亿桶)源於预估者对於新兴市场将如何回应实质油价的上涨有不同看法。

达盖和盖特莱推断,2008年到2030年期间,OECD以外国家和前苏联国家的需求年增率平均将为3.9%。这虽然略微低於1971-2008年的增长率4.4%,但却远远高於EIA和IEA给出的长期增长预估,分别是2.0%和2.5%。

考虑人口调整因素,IEA预计人均消费的增长率将从2.54%降至1.10%;EIA的估值更低,认为将大幅降至0.56%。对此,达盖和盖特莱指出是这些预估的现实主义因素在作怪。"无论是美国能源部(DOE)、IEA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他们在对组织以外的人均需求增长进行预估时,其估值都不会达到历史水平的一半高。"

唾手可得的果实已被摘光

根据主要能源机构的预估,人均消费的预计下滑,意味着更高的实质价格将导致新兴市场的需求被定量,促使这些经济体广泛采用替代品和施行保守节能的项目,正如发达经济体已经在做的那样。新兴市场在节能高效方面将进行同样的改革,而且将像那些高度依赖石油的OECD国家在石油危机之後所做的那样,尽力减少石油消费。

不过,达盖和盖特莱也指出,"自1971年以来导致需求下滑的最主要因素不会重现。可以说,几乎所有唾手可得的果实都已被摘取,无法再度占取便宜。"

两位作者指出,在1971-2008年期间,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度下降的最重大因素源於,OECD国家在发电和取暖方面逐步淡出对燃料油的使用。而且,在苏联解体後,该地区的工业生产也瘫痪停滞。

燃料油的使用转换,令OECD在1978-1985年间的日均原油消费量减少700万桶,2003-2008年期间又进一步减少200万桶。前苏联地区工业需求的下滑也令需求再度减少450万桶。而上述这些减少情况在当前时代不会重现。

不止于此,研究发现虽然OECD的燃料油消费量对於原油价格的上涨表现出高度敏感,但交通燃料和石化产品的需求对原油价格走高则反应小得多。交通和其它方面的石油需求或多或少都符合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page]

价格管制终结

除了OECD和前苏联国家外新兴市场的价格敏感性更差。对於中国等新兴市场和石油出口国,作者并没有发现价格上涨压制了需求的证据。人均消耗的增长几乎与收入增长同步。

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对国际油价走势反应不够迅速,这一点令人深思。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直接与原油价格挂钩,因此这一模型采用的原油价格并未充分体现消费者支付的实际价格。"

这一点很关键。价格管制和大规模补贴确保了中国、亚洲其他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消费者在作者研究的1971-2008年期间,没有节约或寻找替代能源的压力。

直到2008年末,由於补贴成本难以负担,这些国家才开始提高零售价,使其与国际原油价格联系更为密切,或者说是逐步退出价格管制。

实际价格的上升,将使补贴和管制在未来变得不切实际。以後,OECD和前苏联以外的消费者将更多地面临价格调整,这些市场对国际油价做出的回应也会相应地增加。

交通燃料需求

正如作者所述,交通燃料需求也对油价很敏感。1975至1980年间,美国新车重量平均下降了20%,因为购车者和生产商优先考虑能效。

在1990年代至2000年初的十多年间,油价保持低位和下降势头,新车重量出现了回升。不过随着实际油价飙升,能效又重新成为了议题。对更高燃油经济性的追求或会在新兴市场复制。

最後,根据OECD过去的需求情况推算中国等新兴市场未来需求并不靠谱。即便在OECD内部,美国和加拿大人均交通燃料需求也是平均水平的两倍。OECD成员国人口燃料需求两极分化,平均水平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鉴於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城市人口密度较高,未来需求可能与欧洲和日本类似。欧洲和日本在限制石油消耗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新兴亚洲和中东应对油价上涨提供借鉴。

达盖/盖特莱的报告做了一个有价值的工作,即展示了长期预期对收入增长、价格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等因素的敏感性。但到2030年日均1.34亿桶的预估确实高得不合理。其对缺少价格反应的假设不切实际。

实际上,差别并不像表面上那麽大。作者的预期在1.12至1.52亿桶之间,这取决於价格和收入弹性。最终的结果将体现出更多的价格应对举措,很有可能落在这一区间的下限,与主要能源研究机构提出的预估基本相同。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石油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