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大亚湾核电站探秘

2014-06-27 08:42:31 南都网(广州)

6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截止2014年5月底,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1807万千瓦,发电机组达到20台;全国在运7个核电站20台机组在运。核电站究竟长什么样?核电厂是如何运转的?核电站究竟安不安全?近日,南都记者探访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采访专家和一线核电厂工人,了解真实的核电站。

进核电厂先要过三道关卡

起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坐落于深圳东海之滨,与深圳市中心的直线距离为50公里,与香港九龙尖沙咀的距离为52公里。

现在我们常说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共包括了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三个核电站六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能力约450亿千瓦时。核电基地占地10万平方米,内部有1万余名员工。

核电基地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授权限制。核电基地的入口,就是第一道“安检”,员工可以凭卡进入,但外来人员则需要提前登记申请。最外围的区域有宿舍、商场和运动场等生活设施,还有早年国外专家顾问居住的“专家村”,现在主要用于接待前来交流访问的国内外核电同行。“辛弃疾路”、“李清照路”、“陆游路”等路牌,给核电基地带来了些许“文艺”气息。

进入第二道“安检”后,主要路段都能看到“撤离通道”、“紧急集合点”的指示牌。核电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这里上班,大家都经过了定期的应急知识培训,做到防患于未然。

再往前走,想要进入真正的核电站区域,还得凭电子通行证和独立密码,才能通过第三道安检。而要进入核电站内部,还要经过若干道门禁,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门禁。

进入核心区域还要“人品”证

核电厂背靠青山,面朝大海。电厂和大海的连接处,有一道超过1公里长的防波堤,其中最高的地方超过16米。工作人员介绍,大亚湾核电基地和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地质条件不同,最近一次评估表明,这里几乎不会有大规模的海啸发生。该工作人员解释,发生大海啸需要三个条件———海水深度在1000米以上、震级大于6 .5级、震源断层为垂直错动,而我国沿海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水深较浅且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和传播。大亚湾海域的水深只有20至30米,且外围有众多海岛的拱卫,海啸传递到大亚湾时能量已经衰减到很小。

核电站内,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个圆柱形硕大建筑物,可不要小看它,这里就是核反应堆厂房,是产生原子链式反应释放巨大能量的地方。“进入核心工作区域,都需得到辐射防护资格授权,简称RP证。”大亚湾核电基地运行工程师闫向前笑称,很多人将“RP证”称为“人品”证,即使有了“人品”证,穿上防核辐射服,安全壳也不是平时可以随意进入的,一般在换燃料或检修的时候,才可以进入。“人品”证也不是一张简单的证件,它是个性化记录放射性管理的一个设备,连接着一个警报装置,如果所受辐射超过正常范围,它就会发出警报。

一年到一年半换一次燃料

“(对于操作员而言)很多时候一个像揭开杯盖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也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闫向前说,为了保证安全,基本上所有的设备措施都有多套备用系统,他们运行团队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定期调适测试,保证所有关键设备的可靠性。

上夜班时,为了在最困的时候打起精神,这段时间员工会轮流参加培训讨论;可能产生放射性物质的地方都设有监测探头,一旦有意外,就会自动报警;各种装备和反应用水都要定期巡视、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正如闫向前所说,“核电厂有太多的以防万一。”

维修工程师张拾川介绍,核电机组换燃料的周期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每次更换反应堆中1/3的燃料,电站通常在更换核燃料的空当进行设备大检修,检修时间不一,“短的时候十几天,长的时候,像今年大亚湾核电站20周年,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

换燃料时,把乏燃料从压力壳转移到乏燃料水池中,再换入新燃料,整个过程都是机械化并且在水下进行。闫向前说,最高的时候注水超过19米,在水面上还有多个探头监测,以防止燃料接触到空气,“许多的安全措施,其实是冗余之后再冗余的多重保障,在核电站,凡是涉核的事项,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核废料如何处置?

世界核能协会官网公开资料显示,核废料分为高、中、低三种。一座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核废料中,97%是中低放废,只有3%是高放废。核电站用过的乏燃料及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固体废液,都属于高放核废料,而核电站的处理污染设备、检测设备、运行时的水化系统、交换树脂、废水和劳保用品等,则属于中低放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章第43条规定,中国对核废料实行分类处置,中低放废要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而高放固体废物与α放射性固废则实行集中深层地质处置。

“简单地说,近地表处置就是挖个坑把它埋了,这个坑必须做特殊处理。”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中低放废都要装入密闭的金属桶,在核电站附近的暂存库暂放5年,再转运到专业的中低废处置场,“这些废料会被埋在100到300米地下入土为安,废料外部还会有重重工程屏障包围确保安全。”目前,国内共有2个建成使用的中低放废处置场,一个是甘肃玉门中核404厂内的西北处置场,另一个是在广东大亚湾电站区域内的北龙处置场。

如何安全处置高放废物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安全可行的方法就是深地质处置方法,即将高放废料深埋在地下500米左右的特殊仓库中永久保存。现在中国的处理方法是将其固化,密封在特制的废物箱内,贮存在核电厂内的乏燃料水池中,排除余热,等到放射性减退后,深埋于西部沙漠地下。

根据此前出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曾提出要在2020年前建成高放废物的最终处置地下实验室,完成高放废料的最终处置场规划。甘肃北山处置场是国内唯一已经确定选址的高放废物处置场,按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长期研发规划指南(讨论稿)》,北山处置场到2050年才能建成投运。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大亚湾,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