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那场轰轰烈烈的页岩气第二轮招标,其宗旨是让非三桶半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企业合法合理地进入油气上游环节。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与成千上万的独立油气生产商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在探索页岩气的发展道路时希望借鉴该经验,活跃上游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时隔近两年,实践与研究皆揭示我国油气工业的历史环境以及发展历程决定我国非三桶半油企业与西方所谓的独立油气生产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企业形式。美国独立油气生产商,大多服务于大型油气企业二三十年,在积累了一定技术与资本后独立创业。在我国的非三桶半油企业中,技术和资本分属两群人,资本来自其他快钱行业的获利,如房地产、曾经的煤炭行业,而专业油气开发技术则相对匮乏,亟需繁荣的油服市场提供服务。
这种“资本技术分离”的运作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国页岩气第二轮中标企业步入如今的尴尬处境:竞标时看起来很美,开发时却是力不从心。
从主管单位负责人口中得知,中标企业在2013年上半年确实十分迷茫,该怎么打,会出多少气这些一概不知。但随着中石化涪陵区块的突破,企业们在下半年普遍恢复了信心。
目前为止,已经有多家二轮中标的企业组织参观团亲赴中石化涪陵区块考察,他们此行的意义不在于学习技术,而是感受页岩气积极乐观的开发气氛,探索出更有益于他们自己的开发模式。
一份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呈现了部分二轮中企业的进展情况:
“截止2013年12月,3/2的中标区块已经完成二维勘探,完成大地电磁299.4公里,航遥测量1002.09平方公里,二维地震6167.58公里,1421.8公里待完成采集处理,地质调查井10口,总进尺11427.51米,探井3口,总进尺6000米。”
20个区块总面积为2万平方千米(包括一个流标区块),以此看来目前已作业的面积只是招标区块的冰山一角。
率先开钻的是贵州岑巩区块天星1井,从井中气样解析结果得知,该井静态解析气量不错,但工业产量目前还无法预计。
铜仁中能天然气有限公司由铜仁市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页岩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预计总投资在50亿以上。以我国目前的页岩气开采成本计算,50亿应算得上是一笔丰厚的资金。但与许多中标企业一样,岑巩区块缺的不是钱,缺的是技术、人才和油服队伍。
贵州岑巩页岩气区块之所以能够快速行动与繁荣的第三方油服服务分不开。据了解,天星1井先期二维地震工程由中石油东方物探完成,钻井工程由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完成,实验测试现场解析由瑞士SGS瑞华通正公司完成,压裂试气则由深圳百勤公司完成。融合国内外多家油服公司分阶段承包各个作业环节,这在传统倚重垂直一体化作业模式的国内大环境中也堪称典范。
国土部官员透露中标企业目前已经开展的先期二维地震项目中,近70%委托于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服队伍承担作业。
选择求助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人才济济的两桶油公司其实是中标企业目前唯一的可行之路。我国接触页岩气时间较短,整体经验尚不成熟,国内相关优质人才和成熟的技术紧缺,且集中于两大油;就连已取得成功的美国也无力为之输送人才与技术,因为千差万别的页岩层系只能依靠经验开采不能量产复制。
技术和人才的丰富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实现,于是只能寄希望于一个尽快能够繁荣起来的油服市场,以解19家企业的燃煤之急。随着第三轮招标的临近,油气改革上游进入门槛的放低,越来越多的非三桶半油企业将进入到页岩气的上游环节,而喂饱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开发商,则更需要一个稳定、成熟、开放的油服市场,待那时,我国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的油服市场将重新焕发的巨大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