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一场民间对话背后的雾霾治理之困

2014-04-24 16:26:32 新华网

正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雾霾治理话题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围绕着雾霾频发和PM2.5居高不下如何治理这一议题,各方人士展开了一场民间的“雾霾之辩”。

认识之困:雾里看花谈“元凶

近年来中国多地曾出现大范围雾霾,空气严重污染,引发全民高度关注。雾霾的真相“元凶”在哪里?

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立国认为,工业排放是造成PM2.5飙升、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提到,开全国两会的时候,由于不少工厂暂时停产,北京的天空才稍微蓝一点。

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首席代表张醒生做过监测,凌晨2点到6点大量的大货车穿越或者绕行北京城,平均的PM2.5排放值比白天要高40%左右。“这说明什么问题?在汽车工业中,我们在油品质量中有一个重大的缺陷,我们的发动机质量还说不上先进,柴油的质量也跟不上。”张醒生说。

“治霾主要是水,空气中要形成降雨条件,靠着东部沿海自然就能好。”长三角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赵新林举例说,中国西北部干旱的沙漠戈壁容易形成沙尘暴,进而使得空气中的PM2.5大大增加,而在广西,因为下雨多、河流多、湖泊多,雾霾就少一点,因此雾霾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然形成的。

朗法博粉末涂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业锋认为,大量的有机挥发物也是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涂料工业总产量超过1300万吨,其中油性涂料是900多万吨。“油漆里边60%是挥发物,这样一算大约有540万吨有机溶剂挥发到大气当中,造成了大量的雾霾。”

现场一位听众则说,实际上PM2.5本身不是一种污染物,只是一种载体。北京的PM2.5和上海的PM2.5不一样,治理PM2.5在北京的和上海方法应有区别。

技术之困: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谈到治理雾霾和PM2.5的相关技术,现场对话的企业家们纷纷建言,治理技术仍限于较高的成本,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丁立国透露,他的企业在最近三年来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面大约投入了9亿元治理资金。尽管治理效果显著,每年仅烟尘颗粒物就可减排3000吨左右,但这么高昂的投入,很多企业并不能接受。

就垃圾焚烧产生大量PM2.5这一问题,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李月中认为,因为填埋场地有限,焚烧仍然是解决城市垃圾相对简单的办法,“现在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理论上可以通过生化处理把有机垃圾变成甲烷发电,剩下的沼液可作为肥料处理。”但他承认,甲烷发电的过程技术比较复杂,发出来的电以现在的电价还无法覆盖成本。

“没有不清洁的能源,只有不清洁的技术。”上海一家机电公司负责人边程介绍,全国各地的陶瓷厂都在不洁净地烧煤,他们专门研发推广煤炭清洁造气技术。“我们认为在目前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上,清洁用煤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治理措施都达不到的。”

对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直言,治理技术的运用是要花钱的,未来不管处理垃圾还是变废为宝,一定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此以前,企业还寄希望于政府为企业和科研提供适当补贴,以推动各种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更快应用。

治理之困:空气“变绿”需更多参与

针对部分地区雾霾频发、空气质量下降等严峻局面,政府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已经部署各地今年内尽快启动雾霾污染源解析研究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认为,能源相关的活动对大气雾霾和PM2.5的影响很高,因此调整能源结构非常关键。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远远高于前面几年,这是非常大的商机,大气雾霾治理有助于带动企业转型。

俞敏洪说,大家经常说产业转型使雾霾减少,但是产业转型还需要技术提升。比如北京可以搬迁一些重污染企业,但是如果污染搬到别的地方去了,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多数人都认为目前人类生产活动就是雾霾重要来源之一。张醒生、俞敏洪等与会人士呼吁更多社会公民承担起社会责任:“由于人的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每个人既是雾霾的受害者,也是雾霾的生产者,治理雾霾不仅是企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是绿色低碳生活的参与者。”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雾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