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储能产业的发展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储能技术“门派众多”,正处于产业化的初始阶段。
然而我国储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法大规模的投入应用,一是各种储能技术繁多,多数人不知如何使用和选择;二是相关技术及性能不成熟;三是价格偏高。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储能市场没有建立起相关产业链,仍处于“一窝蜂”上马的状态。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在储能方面的投入有所不足。
从短期发展来看,储能材料本身还没有完美的答案。从电网的调度和储能来说,存在产能和储能地区问题。因此,需要在储能发展路线、材料、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在效率、成本和安全问题上有所突破。
其一是经济性难题。储能本身是一个产业,但目前的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影响储能大规模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前阶段大多处于示范工程的储能工程是由社会性代替经济性,必然会出现推广难的问题,其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和能量转化效率也是各种技术面临的共同挑战。
其二是应用性难题。由于储能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时间短,尤其目前尚未在电网系统大规模应用,其抽水蓄能电站也仅是试验示范工程。电力行业对产品可靠性要求高,传统上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实地可靠性测试和试用才能通过电力用户的最低标准,导致产品规模生产前定型周期长;储能产品的方案设计成熟度、可靠性与一定的规模化直接相关。基于上述这种实际,要想在短期内大规模推广储能不太现实,但目前紧锣密鼓发展的智能电网急需解决储能这个关键难题,因此应用性是首当其冲的考验。
其三是政策性难题,储能由于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等电力系统环节整体受益,但目前尚未出现主导环节,势必导致利益分配不公。由于储能的经济价值难以计算,如果由政府主导,其实施企业则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等各种问题。因此,如何选择适用的储能技术、如何在电力系统中进行规模应用、如何建立行业机制,这也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储能产业政策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也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种储能技术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