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还有多远?

2014-04-22 09:14:30 中国矿业报   作者: 刘潇艺  

由于开采过程中出现废水渗入周边湖泊的问题,中国铝业所属秘鲁特罗莫克铜矿日前暂停了部分生产工作。

经中铝秘鲁分公司总经理黄善富确认,秘鲁环境部环境评估与征税局日前已通知中铝,特罗莫克铜矿存在某些违反当地环境法规的情况。作为预防性措施,铜矿立即暂停了废水流出区域的采矿活动,但其他生产和配套活动并未受到影响。据悉,特罗莫克矿是千万吨级世界特大型铜矿,同时也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铜矿项目。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产资源的案例日益增多,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更加频繁地见诸媒体。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由于缺乏经验和认识不足,企业在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上,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在投资国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走出去”后,如何在东道国“活下来、融进去”成为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难题。

2012年11月~2013年5月,毕马威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网络和实体期刊、书籍的资料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企业海外运营中的环境影响、社区和经济发展、生产过程管理等。研究小组梳理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评点了“绿色运营”的得失。

海外绿色运营有哪些问题?

负面报道中出现最多的内容是环境影响、绿色信贷等,中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标准要求与国际上还有差异

在海外运营中,中国企业在社区影响和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公益活动等方面赢得了较多赞誉,但关于环境影响方面的正面报道较少。而在负面报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内容就是环境影响、绿色信贷、劳资关系等。

一些海外中国项目的修建和运营对当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企业在自然保护区内使用炸药,造成环境污染;为修建道路而砍伐森林,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废弃物处理不得当、项目出现污染物泄漏,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方面,有些海外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不充分,也不够公开,公众参与度较低,还曾出现流传到媒体和公众手中的环评报告版本不同、企业自身与社会机构所做的环评报告差异较大等情况。有些项目在环评报告还没有获得批准时就已经开始运作,甚至项目快结束的时候,环评报告还没有获得批准。有时会有多个中资机构组成投资联合体参与到海外项目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环评工作、执行环境管理计划的责任人常不够明确。

另外,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上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地区盗采的木材最终销售地为中国,在非洲一些非法采掘的矿产也销售给了来自中国的贸易商。

一些中国企业针对海外项目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披露的信息较少,在海外运营中较为封闭,不太愿意与当地媒体和机构进行沟通,使得当地民众并不了解中资企业的运营情况及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出的贡献,甚至把其他亚洲公司的违规操作误当作是中资企业的所作所为。在绿色运营政策中,国内企业缺乏针对公众和媒体的投诉、申诉和反馈机制。

在海外项目贷款过程中,国内企业对于环境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控制力度还需要加大,包括审批阶段、项目实施过程及后期运营的监控等。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政策自成体系,在借鉴第三方标准体系方面还可以做更多工作。

研究认为,中国的银行机构对于绿色信贷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在内部组织保障上对绿色信贷的实施还缺乏足够支持。有些企业认为,项目建设融资需要关注绿色运营问题,但建设项目所需设备的贷款则不需要考虑绿色信贷要求,这表明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一些无法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得支持的项目,转而寻求来自中国的融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标准要求与国际上还有差异。

在绿色运营方面投入不足,可能会在短期内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将会极大地损害企业形象和商业利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运营,最终将有利于提升业绩。

履行社会责任为何难?

资源获取类行业和对外工程承包是海外运行重点,对环境影响也较大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始于西方企业,随着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以及一系列环境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和经济损失,众多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了绿色运营的重要性。但企业在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重视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与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

目前,仍有较多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建学校、进行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上,而这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相差很远。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促进社区和经济发展、积极引入公众和社区参与等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没看到与社会各方(包括非盈利机构)的合作有助于促进企业在投资地顺利开展运营。

由于认识不够,致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很多企业成了一个“边缘”部门,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培训等方面都略显不足。还有一些中国企业的海外分支结构里没有专门的环保部门和环境专家,这给企业开展绿色运营带来了较大挑战。

资源获取类行业和对外工程承包是中国企业海外运营的重点,而这两个行业对环境的影响都比较大,因而受到了较多关注。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晚,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自身竞争实力欠缺,留给中国企业的发达国家市场空间已经较为有限了。

以水电工程项目为例,发展中国家只有不到20%的水电资源得到了开发,在非洲这一比例仅为5%,而经合组织成员国高达80%。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容易获得的水利资源项目已经建成,中国的水电承包商只有在偏远、地势复杂、需要运用较先进技术的地区才能得到较多机会,而这些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环境敏感度很高。另外,中国的水电工程公司开展项目的很多地区大多存在环境标准较低、政府运作不透明等问题,这也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更多困难。

怎样让“绿色”也能赚钱?

在调整组织结构设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开发绿色产品等方面都需努力

在组织结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满足绿色运营的需求,是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基本保证。

研究认为,能够有效保障绿色运营开展的组织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董事会层面设有专门机构,公司高管中有专人负责;在执行层面设有专职部门,保证资源投入;专职部门和专业人员负责推动各部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为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如在产品研发中体现绿色要素、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定业务计划要考虑潜在环境成本和机会等。

毕马威认为,建立统一的环保政策和内部标准以指导企业在各业务环节开展绿色运营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进入新的海外市场时,郑重做出承诺并展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赢得当地社会和公众信任的重要一环。而制定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标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企业环境政策的内容需全面覆盖健康、安全、保障、环境、生态及社会绩效等方面,同时还应具体说明企业将如何实施这些政策,并明确环境政策承诺的实施目标和进度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环境政策更具操作性,并能够向外界清晰地传递公司致力于环境管理的决心。

在制定环境政策时,企业可参考国际标准,对那些立志在行业内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的中国公司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部分中国企业在参与制定标准方面已经有所作为,如联想、华为、国家电网、海尔等。

但与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企业国际话语权的缺失。

中国企业可以参考的环境标准包括联合国全球契约环境声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OHSAS)18000、ISO26000等,企业还应关注行业内一些指导原则的要求,如矿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内一些已经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指引。

这些指引中有很多是属于自愿性遵守的原则,但通过了解这些指引的内容,企业可以获得一些宝贵信息,包括行业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一些先进的、被广为接受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原则上来说,全公司业务在全球运营中应遵循统一的环境政策标准,无论是在母国、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有些跨国公司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双重标准”,即在发展中国家市场采取标准较低的“本土化”解决方案,而在母国和发达国家执行更为严格的“全球化”标准。中国就是受到此类“双重标准”影响的市场之一。

根据东道国标准而降低对产品质量和环境影响方面的要求,虽然能降低成本,但最终将损害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影响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运营中,绿色产品和服务不仅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最终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能赚钱的‘绿色’才是可持续的‘绿色’。”通用电气中国绿色创想总监表示。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