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聚焦中国煤炭企业在海外(上)

2014-02-18 09:14:00 中国煤炭报   作者: 尚军梅  

在力拓、固本能源等国际矿业巨头不断出售煤炭资产和业务的时候,中国神华集团海外扩张动作频频。不久前,传出了神华集团满世界找煤的消息。

2013年12月中下旬,神华集团与美国博地能源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在新加坡成立华博煤炭贸易公司,从事国际煤炭贸易,尤其是中国从美国进口煤炭的业务。双方分别持股50%。差不多同一时间,神华集团对外宣布,以2.47亿卢布(约合4500万元人民币)竞得俄罗斯扎舒兰矿区煤炭勘探和开采的资源使用权,涉及煤炭储量约2.5亿吨。

更早些时候,神华集团与蒙古国签署了2个备忘录,明确了其与蒙古国公司修建蒙方口岸标准铁路和开展煤炭贸易的相关事宜。业内人士称,神华集团的这一举动,令其投资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的僵局出现转机。

“已有迹象表明,煤炭行业的并购交易或将崛起。”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合伙人苏启元说。

海外发展势在必行

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然实行全球化的配置和流动,这是中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前提

“不论是生产、消费,还是贸易,中国煤炭与国际市场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中国煤炭企业海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在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煤炭“走出去”论坛上,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广军说。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格局主要呈现为“两轴一中心”,其中的“两轴”,一是从英国到中东欧、中国一条轴线,二是北美、南美一条轴线,“一中心”即澳大利亚。这样的分布格局涵盖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主要人口,中国煤炭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0年至今,世界煤炭贸易一直在稳定增长,且表现为“三个集中”。一是煤炭贸易品种集中,以动力煤为主;二是运输方式集中,海运占了90%;三是贸易区域集中,主要在亚太地区。

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院长黄盛初表示,2009年,中国首次由煤炭出口国变为煤炭进口国,2012年煤炭进口量达到2.9亿吨,2013年煤炭进口量达到3.3亿吨。进口国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蒙古国、加拿大等煤炭主产区。

张广军说,2011年、2012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煤炭贸易量分别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16%和20%,中国煤炭市场俨然成为世界煤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煤炭贸易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25%。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将加快,对能源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做到矿产品的自给自足,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然实行全球化的配置和流动。这是中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前提。”张广军说。

“中国煤炭企业有‘走出去’的强烈愿望,并面临很好的机遇。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煤炭企业对外投资。”在黄盛初看来,《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煤炭产业政策》《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为中国煤炭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支持。

另外,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不论是技术、装备,还是队伍,中国煤炭企业都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2012年,神华集团、河北冀中能源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开滦集团等纷纷进入世界500强。

张广军表示,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煤炭企业具备了深度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实力。同时,中国煤炭企业海外发展是保证国内能源稳定供应的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副巡视员李豪峰认为,煤炭企业海外发展是资源全球化、高效配置的新潮流。

按照国际投资周期理论,2011年、2012年,中国人均GDP均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目前,中国处于对外投资的上升期,且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对外投资显著增长,追近了利用外资总额。这意味着,中国将迎来实业资本净流出时代。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这为中国煤炭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了机遇。”张广军说。

“走出去”加速度

国外煤炭资源开发项目有65个,煤炭资源量在400亿吨以上,开发规模达年产5000万吨以上

“在所有行业中,煤炭行业‘走出去’是相对晚的,但是晚了不怕,我们起点高。”黄盛初说。

目前,世界排名前几位的跨国煤炭企业基本实现了对全球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实现了对优势资源的控制。如力拓、英美等跨国煤炭企业,以大规模露天开发为主,资源集中分布在煤炭资源丰富和条件较好的国家,并且在非洲大陆参与了资源配置。

“中国煤炭企业海外发展起步晚,但是进展比较顺利。”张广军说。

初步统计,中国在国外的煤炭资源开发项目有65个,涉及投资金额70多亿美元,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在400亿吨以上。其中,正式投产的项目有11个,煤炭资源量为55亿吨,年产5000万吨以上。

业内专家表示,从投资金额和项目规模看,中国煤炭企业海外煤炭开发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跟油气资源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中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投资方式也更加现代化。

“中国煤炭企业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方面参与了国际合作。” 李豪峰说。

江西萍乡矿业集团是中国煤炭企业海外发展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煤炭企业。1990年,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国外工程公司在阿尔及利亚以分包的形式承包了农田灌溉项目。在此之后,中鼎国际工程公司(原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国外工程公司)投资了马来西亚的阿勃克煤矿、印度尼西亚的朋古鲁煤矿和巴都厘京煤矿。

2004年5月,山东兖矿集团援建了委内瑞拉241.55公里铁路等项目,收购了澳大利亚奥斯达煤矿;2009年,兖州煤业以33亿澳元并购了菲利克斯资源公司;2012年,兖州煤业以80亿澳元并购了格罗斯特煤炭公司。

与此同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先后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蒙古国以及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资源勘探、空间测绘、煤层气评价、煤层自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研建等项目。

据保利能源公司企业发展部副主任孙长云介绍,目前,保利能源公司正在筹备开展煤炭进出口贸易,并与澳大利亚、美国等探讨开发海外资源。

目前,神华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产的煤矿、电力等项目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在澳大利亚,除了沃特马克煤矿外,对风电加大了投资力度,已有1个项目在运行,另有1个项目进入后期冲刺阶段。

据张广军介绍,从目前收集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的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跟中国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分布的特征基本吻合。

目标投资国可选

澳大利亚是首选的目标投资国,俄罗斯、蒙古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加拿大、越南等国亦在可选范围内

从区域上看,中国煤炭企业海外投资先是澳大利亚,后是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俄罗斯和南非。另外,一些煤炭企业还在蒙古国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了投资。

已有的投资区域是否仍有发展空间,还有哪些国家可以投资?已“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煤炭企业不得不思考。

“个人感觉,澳大利亚仍是首选的目标投资国。”黄盛初说,“澳大利亚资源丰富,煤质较好,管理规范,法律完备,跟中国没有什么时差。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之一,但又跟其他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其贸易是双向的。”

据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高级投资总监魏威介绍,澳大利亚10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中,中国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投资增长强劲。中国在澳大利亚的500多亿元投资集中在矿产资源领域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额的33%集中在昆士兰州。

澳大利亚是个十分开放的国家,在2011年至2012年的4752份国外投资申请中,没有1份被拒绝,只有7份是有条件批准的,其中包括山东兖矿集团的收购。

魏威表示,澳大利亚政府承诺在2014年7月1日开始推行矿产资源开采开发激励计划,矿业开采的成本将大幅降低。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着手取消矿产资源租赁税(铁矿和煤)、矿碳税,预计2014年7月1日起实行。

“俄罗斯的动力煤资源比较丰富,已勘探的煤田有100个,确认储量为181亿吨,其中60%可露天开采。在俄罗斯,除了煤炭、天然气外,投资森林、农业的收益也是非常好的。”黄盛初说。

蒙古国距离中国比较近,文化跟内蒙古基本相同,地理位置好,国家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蒙古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223亿吨,主要为烟煤、亚烟煤和褐煤,煤质好、埋藏浅、煤层厚,适合露天开采。

“2012年,我去了蒙古国,发现那里有待加快发展,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可能有时候在勘探中会受到一些挫折,但蒙古国颁布了新的《投资法》,按投资额和投资区域提供不同年限的税收稳定政策来吸引投资者。”黄盛初说。

在黄盛初看来,印度尼西亚同样是个比较适合投资的国家,离中国很近,年产4000万吨的露天矿,煤炭可以通过皮带直接运到码头,非常便捷。印度尼西亚煤炭资源丰富,“1吨煤就一两毛钱的资源费,但要规避‘潜规则’,最好找一家当地的公司合作”。

据了解,印度尼西亚的煤矿大都是露天开采,但随着井深的增加,发展井工矿是一种趋势。

另外,南非、加拿大都是可以选择的目标投资国。英美、嘉能可国际斯特拉塔、必和必拓等企业在南非均有大量矿井生产煤炭用于出口。

煤炭是南非本国发电的重要能源来源,但大量煤炭用于出口,导致国内的煤炭供应偏紧。因此,南非政府鼓励更多企业投资煤炭生产,缓解电力紧张,带动经济发展。

目前,越南国内实行双轨制,一方面煤炭急于出口,另一方面开采技术相当落后,没有现代化的煤矿。对此,有专家表示,中国煤炭企业可发挥采煤技术装备优势,拓展在越南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美国页岩气产业发展较快,国内能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公司想卖掉煤矿,这个时候或许是中国煤炭企业下手的好机会。”黄盛初说。

数据来源: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