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能源署预测,得益于页岩油的蓬勃发展,到2015 年美国将超过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而且20 年后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这一预测语出惊人,各方广泛关注。虽然这只是一个预测,但是近年美国油气生产潜力不断释放,将使全球油气格局发生一系列变化,世界能源“生产中心西移、消费中心东倾”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由于美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只有石油需要大量进口,所以石油独立是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重心。“水力压裂法”等几种新技术的采用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企,使美国北达科他州和德州页岩中的大量石油资源得以开采。2012 年美国石油产量显著增加,同比增幅达每日92 万桶,预计2013 年每日还将增加57 万桶。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在2020 年之前美国石油产量还可能进一步持续增加。长期看,这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冲击。
最重大的冲击或将是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在供给方面,能源供应的格局正在向西部移动,以美洲为代表的西半球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毋庸置疑,由于优越的资源条件和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东依然会是重要的石油供应区域。特别是伊拉克,由于美伊战争后产能的恢复性增长和石油资源的进一步释放,其将会成为石油供应增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由中东主导全球能源市场的版图或将悄然改变。北美丰富的非常规石油,包括美国的页岩油、加拿大的油砂等,可以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石油开采来源,并成为近年来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的主力。中南美的能源影响力也正在上升,特别是委内瑞拉和巴西。从资源保有量上来说,委内瑞拉有极为丰富的超重油资源,而巴西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深海石油开发国之一。
从储采比分析,中南美明显高于除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因此在更长期的石油供应版图上,中南美占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陆上油区瓶颈的逐步显现,海上(特别是深海)油区还存在发展空间,西非的深海油气也成为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这意味着,在未来能源供应格局中,环大西洋区域正在崛起成为除中东之外的另一个石油生产中心地带,而美国页岩油气的迅速发展无疑可能加速这一时代的到来。
全球能源供应格局的西移可能使美国石油战略收缩,其或与加拿大紧密合作,布局南美的委内瑞拉和巴西等产油国,并将触角延伸至大西洋东岸,从而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逐步回归美洲地区,这也很可能是美国“能源独立”的战略依托。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能源战略渐渐回归美洲,欧洲依赖俄罗斯的同时,可能更多地从中亚和北非进口石油,而中东石油将主要向亚太市场供应。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源发展和安全或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2012 年中国进口原油2.8 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8%;到2035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超过80%。中国传统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基本上是基于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的。
美国“能源独立”的趋势,以及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基本面的质变,使中国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战略问题。
目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国际油价绑架(稳定国际油价),未来一旦“能源独立”,国际油价对美国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将减弱。同时,随着美国石油战略布局收缩至环大西洋区域,其外交政策是不是会更加灵活?其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如何通过对能源贸易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显然,中国的应对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石油进口多元化来分散风险,通过调整国内外能源供需策略尽量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在供应侧,一是尽可能将进行能源进口多元化,应进一步拓展同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合作,同时试图通过中亚从陆上打通与中东对接的通道,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二是在国内寻找石油替代。在需求侧,需要尽可能抑制国内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这涉及到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