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寻找“失踪的油桶”

2014-01-14 09:27:02 财新网   作者: 胡森林  

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吗?国际能源署(IEA)和中国政府各持一词。除了事实和数据的争议之外,又有人抛出“阴谋论”,声称这是西方国家在坎昆会议前对中国政府施压。不知有些国人到底是敏感还是狂妄,总摆脱不了“被害妄想症”。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经就减排做出了承诺,并非政府机构的IEA有必要参与“暗算”中国吗?若说它是“发达国家俱乐部”,那它公布的数据经常受到质疑,发达国家、OPEC国家也经常与它“对簿公堂”,又作何解释?对待很多事情,需要的不是热血,而是冷静。种种经不起推敲的诛心之论,只能让人见出自己的“小”来。

IEA的这次“乌龙数据”事件,只不过是世界石油市场缺乏有效数据这一事实的再一次体现。《The age of oil》一书的作者莱昂纳多·毛杰里说:“缺乏数据是石油世界永远的伤痛。”这个市场诞生以来,需求、供给、产量、储量等各种数据的相对匮乏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也使这个行业的真实图景蒙上了一层面纱。歌德说:“历史是上帝的秘密作坊。”在石油业发展这个“作坊”中,数据的秘密也只有上帝才知道。

随着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体化,解决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但直到今天,情况依然没有多少好转。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能源消费、库存等方面的统计系统,相关数据付之阙如;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商业利益或国家安全考虑,相关数据迷雾重重;中间销售环节造成数据的叠加等。即便是公认最权威的IEA《石油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也常常广受质疑,吊诡的是,这些数据又被广泛征引,甚至一些国家在表示不信任后,转身又使用这些二手数据。因为,没有比它涵盖更全面的数据来源了。

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实时数据来说吧,这本来是反映市场形势的重要“晴雨表”,石油公司和产油国依据这些数据,动态调节石油闲置产能,从而使市场供应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但是,不可靠的数据常常使这一平衡被打破。失真的数据生产了大量“失踪的油桶”,即对供应或需求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的判断常常误导石油行业决策者们的市场行为,进而对石油市场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1998年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令许多人记忆犹新,其原因就在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人被美国能源消费回升和亚洲能源需求上涨的表象所迷惑,认为世界石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并预测世界石油需求会有大的增长。但这种分析只是基于一种表象的观察,并没有坚实的数据基础。生产商却倾向于相信这一预测,结果导致1998年第二季度,每天石油供给量比需求量高出350万桶。这个差值意味着有个巨大的库存并不存在于数据表上,成为“失踪的油桶”。金融危机一来,国际油价就不可遏止地快速跌落,一直跌破10美元,石油产出国和公司陷入一片恐慌。

这些“失踪的油桶”到底哪里去了?它们如何在统计数据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简单来说,它们掉到数据拼盘的统计黑洞里去了。实际上,石油市场由非常多的复杂因素构成,而且各种力量又相互抵牾,相互抗颉,它们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在披露自己的数据时都有夸大或者缩小的可能。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数据偏差相累加,导致最终的数据失真,从而从市场产生误导性影响。

世界油气储量数据同样如此。层层迷障之下,使得计算全球油气真实储量的尝试犹如寻找“圣杯”之旅。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石油是否存在“峰值”的争论双方,各自拿着不同的数据作为论据,其势犹如鸡同鸭讲。

回到中国是否成了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这个问题上来,显然,中国并不乐于获得这个“世界第一”的称号。或许,IEA搜集的数据有误,中国目前的确并未超过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但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需求急剧增长,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越美国将是必然趋势。

不管愿不愿意,中国早晚都将戴上“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鸵鸟心理”支配下的辩解和反击并不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我们需要秉承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展示更加自洽的语言和行为逻辑。首先,我们要表明中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解决了大部分能源需求,实际上为全世界的能源安全作出了贡献。其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国家的发展权和人民的幸福权,突出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和转移排放量等概念,承诺履行与发达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再次,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最后,要加强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定期向全球发布,并倡议各国将发布真实数据作为一项责任加以履行。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为政策制定和市场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失踪的油桶”如不能被填平,将永远是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稳定的一个幽灵。

胡森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政策研究室副处长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失踪的油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