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核电具有特有优势和发展前景

2014-01-13 16:07:14 中电联

在全世界范围内,核电由于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和供应能力强等优点,成为与火电、水电并称的世界三大电力供应支柱。

国际:大势如潮难挡

随着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日趋紧张,为了满足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更好地保护环境,核能发电再次引起各国的兴趣。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在未来25年中,全球将兴建90座至300座1600兆瓦的反应堆,迎来核电站建设的新高峰期。

美国、法国等国的核电技术比较成熟,市场机制培育较为充分,而且大多是核电大国,它们对待核电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核电的发展趋势。为了减少对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美国搁置30多年的核电建设计划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2005年,布什总统签署的能源法案,为美国新建核电开了绿灯。美国地方政府对核电建设持欢迎态度,并提出减免土地税50%.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先进能源计划”。在此计划中,美国将与法、英、日、俄合作发展先进民用核能,包括创新性先进核反应堆和核废料循环利用新方法。法国的核电比重已经占到总装机容量的78.2%,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净出口国,每年获利约26亿欧元。

近两年,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对于发展核电也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丹麦核电占电力消费量的1/4,为确保能源安全,丹麦批准开工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第一座于2009年投入运营,第二座于2012年建成。在英国,政府已开展了发展新能源的咨询工作,并初步决定扩充民用核能。俄罗斯与东欧国家也对发展核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普京总统表示,俄罗斯在未来25年将投资600亿美元,建设40个核反应堆。目前俄正加紧研制更安全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是国际核燃料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和核废料的主要处理国。乌克兰将在2030年前建设22座反应堆,保加利亚正在准备兴建第一个核电站,巴尔干国家也在考虑联合兴建新核电站。

新一轮国际核电建设热潮,对我国发展核电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国际能源合作,探索一种能够充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核电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以“核”解忧最佳

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届时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左右,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6%.也就是说,在十几年间,将新开工建设30台左右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核电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和电力行业与日俱增的环境压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环境成本,给社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相比之下,核电是清洁的,在核电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皆为零排放。对于备受关注的核辐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核电站的核燃料中铀-235的含量仅为4%左右,只要不发生核泄漏,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

理论上说,1千克的铀全部裂变所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石油燃烧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照此推算,40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每年需要1200吨低浓铀原料。

技术:引进加上自主

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地区,核电已显示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经过多年来的核电发展建设,在新型技术自主研发、设备制造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基本具备“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发展核电”的能力。

通过以往核电项目的建设,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第二代及改进型核电技术并具备批量化建设百万千瓦核电站的能力。在当前开工建设的第二代核电项目,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化力度和设备国产化率,在完成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设时,实现从核电站设计施工、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营管理等全面掌握第二代及改进型核电技术的目标,同时要积极着眼于为消化吸收第三代核电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实现共赢”的方针。我国已经决定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建设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面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目标,要以浙江三门、山东海阳核电示范工程为依托,重视并加快第三代核电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自主创新建设基础平台并与国际接轨,通过一批国家重点核电项目的建设,使第三代核电在我国取得技术突破,率先实现批量生产及商业化应用,逐步成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主流技术,同时要瞄准并争取步入国际市场。

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已基本形成上海、东北和四川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除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少部分设备外,具备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大部分设备的制造能力。在建设安装及施工方面,我国施工建设队伍已具备同时在多个厂址上按不同进度建设核电机组的土建安装施工能力。在核电建设与安全监管方面,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国际先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观念、规范、规程、制度、方法,并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管理手段;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管理和监督的法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具备了对核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的能力。

安全:悲剧不会重演

针对于核能发电安全性的置疑,有专家表示:“在中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悲剧)那样的事故绝不会发生。”核电专家凭什么给出如此肯定的回答?凭的是高质量的技术保障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二者一体,形成“纵深防御体系”,从而将核泄漏概率降至最低。

据了解,中国核电站有4道安全屏障 .第1道,核电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铀的陶瓷体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自留在芯块内;第2道,性能相当好的锆合金包壳管把芯块密封在管里;第3道,压力容器及一回路压力边界;第4道,安全壳。 当4道屏障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概率是极低的。

另一方面,自1984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就从未松懈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对所有核电站实施安全许可证制度,安全许可证发放后,继续对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运行实施全程安全监督;中国核安全局在中国的四个地区建有监督站,对所有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从主管部门到电站业主,其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不断增加,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

此外,即使发生过几次事故,历史仍然可以证明核电是种十分安全的能源。自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已累计运行了1万多堆年,其间发生过两次严重事故,但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污染和人员伤亡。这种高安全的运行纪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自几次核事故后,各核电国家加强了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加上核电技术的改进和成熟,核电站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了。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核电,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