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清洁能源 中国需抓住机会

2014-01-13 13:55:09 能源评论   作者: 何建坤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这表明,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人类即将迈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态文明进程中,中国必须要奋起领航,中国的能源行业也应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和产业优势,致力于占领本轮竞争的制高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是能源革命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从制造业角度来看,有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自动化生产线,第三次工业革命是3D打印、柔性制造。也有人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学,还有人觉得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应该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说法很多。

里夫金判断的科学性就在于,他认为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能源的革命。能源革命是工业革命的推进动力,其他的技术发展和突破则是工业革命所伴生的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是蒸汽机的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是电能和内燃机的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化石能源为标志,它用一种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来取代不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是一种新的革命。

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一种能源的革命,就是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化石能源,这是它的本质。至于其它的比如信息革命、智能化网络,都是伴生的东西。

深刻改变人类发展理念

第三次工业的影响很深远,它将促进人类社会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发展理念和消费观念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进步是,劳动生产率由于能源的利用形式的变化而大幅度提高。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目标不完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分散的新能源可以通过智能电网进行整合、分配,未来能源的生产也会更加分散化和扁平化。数字化制造、3D打印技术的出现,使得消费方式更分散化和个性化,而不是大规模批量制造自动生产线同质化生产。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调整则带来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首先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人类社会发展不再无节制地去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去片面追求个人财富的无限增长,而是更多追求公共环境的空间和公共资产,消费也更加个性化和并倾向于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比如安静的环境、清洁的空气等,而不是无节制地去占有物质财富和奢侈消费。

合作意识也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开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开放的互联网也使得获取、交换知识、商品和财富非常便利,还可以通过新型商业模式如租赁、分时共享等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这种新型网络分享的观念也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共享,促进集体利益的思维方式以及与生态文明向适应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

支撑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的是GDP挂帅的经济增长。支撑生态文明的就不完全是经济指标,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指标。这会对传统以追求生产效率和消费最大化为核心,并以GDP衡量经济产出价值的工业文明经济学理论提出挑战,会促进新型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和指标的不断完善,最终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必须抢占先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中国来讲,最重要的判断就是必须要抓住现在的机遇。

社会在变革的时候,哪个国家能顺应变革潮流,就能够乘势发展和强大,反之则会被边缘化、落伍甚至衰落。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在变革之际的机会,可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的位置。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国际的竞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失去了还可能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拼的是转型,谁转型快谁就有优势。中国在农耕文明的时候是领先的,但错失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需要抓住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很多领域和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并合作开展,在全球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潮流中,抢占先机,打造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中国来讲,当下的形势是困难、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在于,就能源转型而言,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困难。发达国家能源需求饱和,进行结构调整会比较从容,选择的方案也很多,比如风能、太阳能或者天然气。对中国来讲,挑战在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总需求会持续增加,到2030年电力装机比目前还要增加一倍以上,即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能还不够,因此新增装机还要用煤炭等传统能源,因此改变能源结构难度很大,挑战很大。

机遇就在于,中国处于能源需求较快增长时期,新增能源供应优先选择可再生能源的市场需求很大,而强劲的市场需求是新技术推广的强大动力,其快速占有市场也有利于研发投入的回收,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进一步创新。同时,全球新能源体系变革的趋势和国际合作,也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难得机遇。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前瞻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但在产业化方面总体上已处于先进水平,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生物燃料、电动汽车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开展研发,并迅速实现产业化,风电装备和光伏发电装备已大量出口,而且基本上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智能电网需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一次能源要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清洁的能源来替代不可持续、环境不友好的化石能源。二次能源现在主要是电力,将来有可能发展氢能作为一种新的二次能源形式。

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智能电网来支撑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生产、输配和利用。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扁平化的智能能源网络,但具体而言,需要根据各国国情、发展阶段,统筹近期与长远,具体考虑和规划。

结合当下中国而言,由于未来用电量持续增加,以及新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不均衡分布的现实存在,必须依靠远距离大容量的输送方式。因此不能完全寄托于分布式,大水电大核电也要发展,还得要有大规模远距离的输送电网,所以不能太强调分布式能源而忽略电网的坚强和智能化建设,当然也不能仅仅强调坚强网架而忽视分布式能源,对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而言,两者都要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两者必须要结合、互补,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能源资源禀赋差别很大,不可能靠一种方式来解决多元化的问题。

(作者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