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出现了天然气供应异常紧张的局面,缺气一度成为百姓议论的热门话题。
那么,“气荒”到底因何产生?今后会不会重复出现?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联合有关方面深入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气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天然气基地——西南油气田,以及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管网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调研采访,以期破解产生“气荒”的原因,探索避免“气荒”之路。
——编 者
“气荒”到底多严重
自去年11月份至今年1月底这一用气高峰期,全国天然气缺口超过3200万立方米
2009年12月下旬,西安市258个小区的500多栋楼5万多住户的天然气灶突然打不着火了。一问原因,原来是管网供气压力太低所致。这样的情况虽然只是持续了几天,但是对于用惯了天然气的居民来说,断气就意味着断炊,这5万户居民能不急吗?
跟他们一样着急的还有重庆、成都等地的出租车司机。为了加一罐气,经常要排上三四个小时。如此长的排队时间,足以把“油改气”的甜头变成了苦头。
武汉、杭州等地的一些住户有另外的纠结。在政府支持和燃气公司的鼓动下,他们花不菲的价钱装了壁挂炉,原想冬天不再受冻,没想到没烧几天就因为闹“气荒”,壁挂炉成了摆设。
居民用户还算好的,由于各地保民生意识日益加强,老百姓“断气”或缺气还只是个别例子。而工业用户就没这么幸运,不少发电厂、化肥厂、乙醇厂“被停产”,一些企业主抱怨“正是挣钱好时候,只能看着复苏的市场干着急”。
的确,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工业用户,几乎所有的天然气用户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都或多或少尝到了“气荒”之苦。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份至今年1月底,这一用气高峰期间,杭州缺气30万立方米,西安缺气60万立方米,武汉缺气70万立方米,川渝缺气80万立方米,北京缺气1000万立方米,而全国则超过3200万立方米。
这场毫无预兆的“气荒”也让地方领导急火攻心,许多地方政府主管领导三番五次找到天然气生产销售企业,登门“要气”。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同志介绍,西安市长“气荒”期间三天两头跑长庆油田,湖北省政府主管领导甚至专程跑到北京为武汉“争气”……“争气”一度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一大工作重心。
那么,前些年还感觉没有市场,甚至请求着别人用的天然气怎么一下子就紧俏起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产者。
按照常理,市场紧张首先是产品供应不足,加上生产者一直以来抱怨天然气价格低,因此有人猜想,这场突如其来的“气荒”会不会是几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巨头怠工,人为制造紧张来“逼宫”,目的就是“借机涨价”?
天然气企业是否存在怠工
各大油田天然气的产量都超过了产能,而且最大限度减少了自用气
“看到有人说上游企业惜售、逼宫,我们很伤心,也很委屈!为了提高天然气产量,我们全面放压生产,甚至到了‘破坏性开采’的地步。”在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中石油长庆苏里格气田,一名基层采油厂厂长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诉说委屈。据他介绍,为了增加产量,苏里格气田采取了许多非常规措施,比如,老井放压生产,新井提前抢投,所有备用装置全部启动。“这样做不仅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且会缩短生产井的寿命。但是为了保供气,也只能硬着头皮干了。”这位厂长说。
中石油长庆油田总地质师、苏里格气田开发指挥部指挥张明禄的介绍也印证了上述观点。他说,这些年来为了提高天然气产量,高峰期同时有280部钻机在苏里格等主力气田日夜奋战,每年投入上百亿元。目标只有一个:增产。2003年,长庆油田天然气产量只有50亿立方米,2007年突破100亿立方米大关,2009年天然气产量攀升至近200亿立方米。“用气高峰期间,长庆油田每天生产天然气达到创纪录的6500万立方米,超出正常能力800万立方米左右,产量和产能比达到1.2,高于0.8的国际基准值,这怎么能说我们怠工呢?”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的情况也类似。据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李鹭光介绍,去年,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150亿立方米,比2000年翻一番。高峰期间,西南气田每天外供气达到4300万立方米,而正常能力供气能力为3500万立方米。
记者从担负着国内天然气生产供应任务80%以上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解到,除上述两大气区以外,新疆、青海两大气区也一样开足马力,塔里木油田、青海油田的产量和产能比同样超过1.1。
天然气上游企业不仅没有“怠工”,用气高峰期间,这些企业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用气。自去年11月中旬至目前,仅中国石油系统就累计压减自用气超过10亿立方米,兰州石化、宁夏石化、长庆石化、乌鲁木齐石化等重量级化工企业,不得不关停。西南油气田公司财务处曹志民介绍,仅他们的甲醇厂冬季停产一项,就损失了上亿元。
上游开源、下游节流的同时,中游即管道运输企业也开足了马力。调查显示,西气东输管道、陕京管道、涩宁兰管道等主干管网高峰期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行。
三大原因导致“气荒”
天然气资源量总体不足,需求增长迅猛,再加上峰谷差和有限的调峰能力
那么到底气荒因何而生?记者调查发现,原因有三。
首先是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资源量总体不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探明剩余可采天然气资源为185万亿立方米,而我国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46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资源量的1.3%。人均天然气资源量同样少得可怜,我国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我国不仅是‘相对贫油国’,还是‘相对贫气国’。我国资源总体条件是‘富煤、少气、缺油’。”国内天然气市场专家曾兴球说。
一方面是资源有限,而一方面却是需求在迅猛增长。虽然我国天然气产量逐年增长,而且年增幅达到7%—8%,但是仍然赶不上每年以两位数攀升的需求增幅。2009年,我国生产天然气830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3倍多,而需求却达到870亿立方米。因此,需求增速超过生产增速,是导致“气荒”的第二大原因。
以四川为例,2009年四川省仅城市燃气一项,需求就净增了8亿立方米,而向川渝地区供气的主力单位——西南油气田公司当年的天然气产量仅增加2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新出现了6亿立方米的缺口。
那么,为啥生产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李鹭光介绍:天然气产量增长不仅难度大,而且周期也要长的多。下游建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厂,1至3年可以建成;而勘探开发一个气田一般需要8年左右,而且投资巨大。“由于这样的时间差,我们跑得再快也很难赶上需求的高速增长。”
导致“气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天然气使用的峰谷差。由于我国天然气用户民用居多,因此季节性变化和区域性差异很大,冬季远远大于夏季。比如,华北地区冬夏峰谷差已经达到5︰1,而北京更是超过10︰1。冬季北京最高峰时日用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而夏天淡季时最低用气量不到400万立方米。
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市场部副经理孙振祥介绍,过去季节性峰谷差主要出现在北方,如今南方也有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南方地区许多家庭装上壁挂炉等取暖设备,因此也出现了冬季用气高峰。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只有大港、金坛等6座中小型地下储气库,用于调峰的工作气量不到3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消费量的3.5%(全球平均水平为15%—20%)。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和如此有限的调峰能力,到了用气高峰,特别是赶上去年冬天这样几十年不遇的大范围严寒天气,调峰就会捉襟见肘,缺气也就在所难免。
价格低谷加剧“气荒”
天然气价格不仅低于汽油,甚至低于煤炭
除上述三大原因,价格不合理也是导致“气荒”的重要因素。
价格历来是最敏感的问题,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天然气价格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
对这一问题,从以下两点剖析可能比较有说服力。
首先,从价格对市场的引导看,天然气的价格的确低了。无论在陕西还是四川,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情景:“油改气”以后的汽车司机,宁可夜里起来排几个小时的队,也要加天然气。原因就是比加汽油便宜。
成都的一位出租司机告诉我们,如果加天然气,每天可以比加汽油节约140—150元左右。所以,即便排队很辛苦,他也坚持用气。
西安也是大体如此。长庆油田公司油气销售处副处长王军介绍说,为了缓解气荒,政府曾经出台出租车加汽油每辆车每天补贴100元的政策。但是由于还有40—50元的差价,出租车司机响应者仍然寥寥。
从上述市场的反馈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拿天然气和汽油比,价格是低了。
从更专业的角度分析,不同能源的同热值比较,天然气的价格也是比较低的。数据显示:同等热值条件下,我国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原油的25%—30%(国际上这一比例为60%—80%)、电的30%—40%。所以出现宁可熬夜排长队也要加气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目前的天然气价格甚至低于煤炭,因此导致一些过去以煤炭为原料的化工企业也改用天然气作为原料。
天然气价格低和当初天然气的供需关系有关。当初由于天然气市场没有打开,因此价格定的并不高,一直是“低价促销”,鼓励大家“煤改气”、“油改气”。从1997年以来,国内天然气出厂价仅上调0.15元—0.5元左右/立方米,而同期煤炭价格从则从每吨80—100元涨到现在的每吨600—700元。所以天然气价格就形成了低谷。而恰恰是这样的价格低谷,更加剧了天然气需求的增长。
避免“气荒”路在何方
除理顺价格机制之外,多渠道开源、加大储气库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也是关键
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只有3.8%,远低于24.1%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天然气发展还只是开头,而绝不是过头。
才开头就出现“气荒”,今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
“价格机制不理顺,气荒恐难终结。”国内天然气市场专家曾兴球一针见血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无疑是平衡供需矛盾最有力量的杠杆。只有价格理顺了,才最有利于天然气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从事天然气产业链经济问题及风险研究的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也认为,目前偏低的气价打压着上游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发展后劲。
由于资源条件限制,在国内找气和采气难度都越来越大,勘探开发成本节节攀升,油气田天然气生产多数是赚吆喝不赚钱。统计显示,国内除极少数优质气田,均处于微利甚至赔本经营状态。据西南油气田公司财务处副处长曹志民介绍,该公司2009年全年天然气销售收入128亿元,账面利润0.95亿元;天然气管输收入8.46亿元,账面亏损7.35亿元。
一些专家认为,按照目前气价,单井日产量2万立方米以下的气井,从经济上讲没有开发价值。而目前包括西南油气田在内的几大气区,单井日产多数不足2万立方米。这些主力气井若单从经济角度看,都不应该开采。
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由于国内天然气资源不足,必须从国外进口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就是引进的中亚天然气。而中亚天然气到我国口岸价格已经是我国气田出厂价格的2倍以上,相当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终端用户价格。如此巨大价格落差,今后一定会成为问题。
谈到价格问题,曾兴球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不是简单的涨价问题,也不是标准问题,而是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目前当务之急是应该研究一套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以及峰谷价格调剂机制。
除理顺价格机制之外,多渠道开源也是避免“气荒”重复出现的关键。毕竟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有限,必须多渠道保障供给。比如,加大力度引进国外天然气,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如煤层气、页岩气的开发力度,这些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据了解,我国目前除了通过中亚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引进中亚天然气以外,还将通过建设中俄管道、中缅管道引进俄罗斯和东南亚的天然气,同时,在大连、唐山、江苏等地建设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基地,通过海上进口天然气。如此多条腿走路,才能弥补国内供气不足。
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据了解,在这一全新领域,我国的资源量相当可观,据初步测算,资源量至少为150万亿立方米。而且,从世界范围看,已经有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以美国为例,2009年天然气产量达到6200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天然气比重超过30%。可见,这一领域前景非常广阔。
加大储气库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也是避免气荒的重要手段。其中,加大储气库建设力度,增强调峰能力更是避免季节性“气荒”的当务之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副总会计师王春鹏介绍,中国石油已经启动新一轮储气库建设,计划投入巨资新建240亿立方米储气能力,这相当于现有储气能力的10倍。一旦建成,将极大提升调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