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立法的修改进度明显加速。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明确的68件立法项目中,11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正式列入本次立法规划。环境产业期盼已久的特许经营立法终于被正式提上日程,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和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薛涛。
厘清职能:法规要完善,管理要依法
“特许经营立法是我们呼吁了很久的,我非常赞成”,傅涛说。他表示特许经营立法是规范环境行业公共服务采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能规范很多层级政府的采购行为,也能规范社会企业的供给行为 促进环境产业的升级。他认为,环保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管理领域,政府要加强社会环保服务方面的管理,就要配上相应的完备的法规。
实现特许经营后,地方政府向企业购买公共服务,企业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两者之间的界面关系不再是行业管理关系,而是服务关系。傅涛指出,目前在环境行业,政府很多时候还在运用计划体制下行业管理的思路来管理服务企业,职能的混淆衍生出诸多问题。所以,社会管理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法律基础,国家必须发布标准,政府要依法进行管理。
规范行业:有了立法,合同变薄
在薛涛看来,特许经营立法最主要的是约束政府的行为,由于在特许经营中政府处于强势,其随意性和法制的不到位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
傅涛也表示,如果没有特许经营立法,政府的采购意愿差别非常大,企业也没办法提供规范服务。现在特许经营双方在很多事项上是依靠合同,这就给双方留下来一些博弈关系,使我国特许经营模式变得非常复杂和多元。而特许经营法会约定双方的服务条件,讨价还价的余地缩小,双方变成依靠法律来规范权责。傅涛说,“没有立法,只能把合同签很厚,因为没有法律依据的内容全部都要写清楚。有了立法,合同就可以很薄了。”
创新模式:增强融资能力,引入外部监管
特许经营立法会促进环保企业的成长,提高企业在融资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薛涛指出中国环保产业弱点之一是分散,企业如果能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发展形成产业集团,在融资能力、资金流转、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都会有所提升。
薛涛认为,目前行业里还没有成熟的项目融资模式与特许经营法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他猜测,一旦有了配套的法规,将会促使出现金融相关方面的改革,而这样的突破会对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另一方面,法规的出台可能使中国在特许经营行政管理方面出来更高端的管理。据薛涛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像是加拿大的PPP管理局,是通过外聘专家委员会的形式来行使公共服务采购的监管职能。他建议我国未来也应该在特许经营领域引入外部化的监管,一方面通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监督和评级机构进行监管,“机构的调整和法律的出台应该是配套的”,薛涛说。
政府责任:监管要加强,投入不能少
特许经营是政府花钱让社会来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政府的监管责任不能缺失。薛涛建议政府以最终的公共服务效果为标准进行监管,并考虑加大违法成本和惩罚力度,“在公共环境领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别让‘瑕’掩了‘瑜’” 。与此同时,政府的投入不能少。公共服务的内容涉及公众最普遍的利益,是关系民生的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不能因为有了特许经营而“甩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