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可谓是碳交易元年。这一年,在深圳碳交易开启5个月后,上海和北京市碳交易仅隔一天纷纷破茧而出。而多方消息称,12月份,天津和广东也将启动碳交易市场。国家选定的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仅剩重庆和湖北两地待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目前已建立了碳排放报告与核查体系。各试点省市都建立了碳排放报告制度,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也基本编制完成,深圳、上海、北京已经颁布实施,大部分试点省市已经完成企业碳排放盘查。
北京首单每吨50元
11月28日,作为全国强制碳市场之一的北京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成为履约企业首单。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和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此外,还有3笔线上交易达成,成交量为800吨。场外转让均价为50元/吨,线上公开交易均价为51.25元/吨。
京能集团安全与科技环保部主任坦言,除了中石化以外,京能还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洽谈,最终决定跟中石化签第一单。
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市场启动。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
俨然,碳交易成为了一个热词。这从第四届地坛论坛关于碳交易的分论坛参与者的热情可见一斑。座无虚席,众多听众站着旁听。
一家荷兰私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的咨询顾问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现在企业比较关注碳交易,但还比较陌生,咨询的人多,观望的人更多。
最深有感触的当属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深圳从6月18日启动碳权交易,截至2013年11月29日收盘,成交量在13.8万吨左右。价格经历了几次过山车,从开盘的28元/吨、30元/吨碳配额,到最高曾经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130元/吨,另一次是143元/吨,“老实说,这两个高峰吓到我们了。”
陈海鸥介绍说,在碳交易市场启动之后,交易所启动了管控企业,“虽然之前做了大量的培训研讨,包括配额分配等,企业深深参与其中。可是,到配额分配到企业手上时,企业还是没有概念,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配额。”所以,交易所经历了一段沉寂时期,“直到8月份之前,交易所一直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目前,交易价格在80元左右,交易比较频繁。
“从已经开业的深圳交易所情况看,碳市场不是说马上就火起来。但是希望通过一段预热以后,碳市场能够比较快地活跃起来。”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这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
事实上,碳交易在世界范围尚属新的概念,对于中国企业更是有太多疑问。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王明珠就抛出了一连串问题。在7个省市试点范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大概有4家成员单位被纳入了不同地区的强制减排体系。如果在集团内部,虽然不在同一地区,但如果有成员单位有富裕,而其他成员单位却还有需要配额的话,跨区交易将如何支持,是否有相关政策?
“还有,集团下属200多家企业,现在纳入的只有4家,集团还有大量位于其他地区的可能排放比较大的企业。如果其他企业也计划积极参与到碳市场中来,那么应该怎么做,怎样让集团在未来全国性的碳市场过程中,提前做一些储备呢?如果集团想进行一些相关研究或者相关探索,包括集团开展一些试点项目,现在有没有一些相关政策,或者基金或者财政相关的政策有这方面的支持,可以支持集团相关的探索和研究。”王明珠问道。
据了解,目前,集团内部企业在碳交易市场,还不能实现配额的调剂或者转让。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伟解释说,现在每个地方的配额相当于地方粮票,可以在当地够粮,但不能跨区。“如果其他几个成员单位也都参与,实现了跨区,在不同省市之间有了链接,那么就可以互用了。”
“而目前有不同的渠道可以申请基金,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关键看是否符合申请要求。”郭伟如是说。
北京市法制和改革委员会委员洪继元透露,北京准备研究设立一只低碳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重点排放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工艺改造,降低其社会成本,达到节能低碳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正在部署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孙翠华表示,“已与世行联系,世行支持我们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而且,项目已经确立,正在招标。
“接下来,将主要研究设定全国的碳排放总量。”孙翠华透露,“已经从发展机制中在研究设定碳排放的全国总量。同时也要研究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总量控制基础上确定全国的碳交易总量,这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现已组织专家开展研究。”
孙翠华还透露,将对重点以及敏感的行业和国有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开展专题研究。
【链接】
北京首日碳交易达4.08万吨央企国企占主导
11月28日,伴随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北京市长王安顺共同敲响的锣声,作为全国强制碳市场之一的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截至当日上午休市,交易量达4.08万吨,成交额204.1万元。
开市当天,锣声一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以50元/吨交易价格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完成首笔交易。
随后,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50元/吨交易价格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截至上午休市,总成交量达4.08万吨,成交额204.1万元。场外转让均价50元/吨,线上公开交易均价51.25元/吨,实现了开市首日的开门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现场表示,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正式启动,不仅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又取得了新进展,也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不会改变。
政府的积极表态得到了央企的响应。“这是中国石化继11月26日完成上海首笔碳交易之后的又一尝试。”参与完成碳交易的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裁江正洪介绍,“中国石化在北京完成首笔碳交易体现了中国石化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碳交易市场化机制的支持和推动。”
截至11月28日上午休市时,参与交易的单位有央企、有市属企业。在达成的5笔交易中,有2笔是场外协议转让交易,有3笔是在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