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它不仅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在政策带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主动的大环境下,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加全面彰显。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难以估量。有专家预测,到201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我省明确提出,到2012年,工业节能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节能产业伴着春天的脚步健步走来。
130个节能项目完成总投资150亿元
尽管是能源大省,但我省时刻不忘绷紧节能这根弦。记者从省工信委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和我省一系列节能降耗政策措施推动下,我省节能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围绕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系统能量优化、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组织实施了130个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150亿元,2008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63%,超额完成年初确定下降5%的节能目标,有力带动了节能产业的发展。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生产节能产品(设备)企业17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7.5亿元,同比增长10%,利税60.2亿元,同比增长2.1%。
节能产业无异于老工业基地上的一朵奇葩。省工信委主任孙珅说,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初步建立了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节能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量大面广,给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节能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可贵的是,我省节能产业发展正遇良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竞争格局变化,为我省节能产业合理布局、融合资源提供了机遇。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装备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产品急需更新换代,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国家重视节能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资金保障、税收、人才等方面将给予更多支持,这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全社会节能降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黑龙江节能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双百”工程之花尽情绽放
省工信委主任孙珅说,重点抓好“双百”工程,即滚动实施100项重大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刚出台的《黑龙江省工业节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对此做了详尽的解释。《计划》提出围绕节能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在高耗能企业实施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技术改造,其中100个重大技改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开发先进适用的节能新产品,推广高效节能设备、技术,到2012年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其中100个重大节能产业示范项目,新增产值529亿元。
目标虽已明晰,但我省节能产业仍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弱,多数企业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发展缓慢,技术开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依然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对此,省工信委副主任庞光明说,当前,要抓紧研制开发节能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合的推动机制。此外,组织实施机械再制造工程。
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以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为骨干企业,大力开展铁路货车维修再制造,争取再制造能力达到1.6万辆。到2012年全省再制造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给节能产业“吃政策偏饭”
节能产业需精心培育,方能长成参天大树。据省工信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臧毅介绍,《黑龙江省工业节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政策上为节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制定节能改造(推广)目录。省工信委、财政厅、建行每年共同编制《黑龙江省工业节能改造(推广)目录》,明确推广节能产品的名称、能效指标及实施企业。对省内节能改造企业采用《目录》中产品的,按产品销售价格的6%给予补助。实现节能率在10%以内或年节约标准煤5000吨以内的改造项目,给予生产企业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20%的补助。实现节能率在10%以上或年节约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改造项目,给予生产企业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30%的补助。单个产品(项目)的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200万元。
加大对《目录》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扶持。对于工业锅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系统能量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等节能量在2000吨以上、10000吨标准煤以下的改造项目,审定后给予150元/吨的财政奖励资金补助,单个项目的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省工信委与省建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省建行对列入《目录》中的节能服务企业开展授信工作,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后,在二十日内给予企业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小企业无抵押贷款等信贷支持。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继续落实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制定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认定办法,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加强市场开拓。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高耗能领域为重点,召开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和用户对接会、节能装备生产龙头企业产品配套会。对于通过评审的节能产品,优先召开推介会,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