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一系列异常、极端、恶劣的天气,让人们越来越担忧:《后天》、《2012》等灾难电影中那些令人震撼的场景,是否会成为现实?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以及世界气象组织成立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极端天气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江苏省气候中心发布的2009年气候公报显示:去年全省十大气候事件中,有不少属于1961年以来的“五十年一遇”极端气象,甚至还出现了“百年之最”的天气。省气候中心项瑛等专家举例说,去年5月9-10日南京达到34.9℃,成为近百年来同日最高气温。去年7月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天气,降水强度之大历史罕见。去年11月中旬的那场“早雪”,也让人难以忘怀。自去年12月入冬以来,我省气候异常,出现了寒潮、暴雨、雷电、大雪、冰雹、大雾、冰冻及连阴雨等多种灾害性天气,2月还发生了单日同时出现暴雨、雷电、降雪、冰雹和冻雨等复合性天气过程,这在江苏有气象记录以来还属首次。
气象专家表示,总结近50年来的气候灾害事件,突出表现为: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热昼、热夜、热浪更为频繁;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由此预计在本世纪,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持续上升;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和飓风)可能更强。这将使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
不能简单归咎于 气候变暖
天气极端事件频发原因何在?“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气候变暖”,气象专家大多这样认为。他们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极端性天气事件是在增多,也就是说极热和极冷、极干和极湿的这些事件都在增加。但还不能说,现在所遇到的每一起极端天气事件,都和气候变暖有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翁笃鸣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现在我们对于全球变暖所带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是基于大型计算机分析和模拟的情景。翁教授质疑说,“现在气候变暖已成了一个筐,什么天气气候灾害都往里装。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综合来看,极端事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这些过程性的天气变化不能简单地与全球气候变暖画等号。”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周学东告诉记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是基于气候模式建立的,包含有经验性参数在里面,但并不一定与某些具体的天气极端事件一一对应。例如最近的天气异常就与去年6月形成的新“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联;国内西南大旱,主要跟环流变化有关。
面对变化,既不杞人忧天又当有所作为
“有些对未来气候情景过于悲观的看法是没有必要的。”翁笃鸣教授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当缓慢的渐进过程,人类、生物界都能逐步适应,更何况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只要人类把科技力量用在和平发展上,全世界成为和谐世界,人类定能适应未来气候变化,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虽不能杞人忧天,但我们也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并拿出具体措施。”气象专家表示,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首先应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应急保障系统,把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的理念,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总之,要树立牢固的保护气候与环境的科学意识,实现国家、部门和企业、个人在不同层面、同一目标下协调一致的行动。
专家们还指出,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对各个国家而言,全球变化的适应与减缓都应该是国家行为,甚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国际社会应加强减缓全球变化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加强信息共享,并督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