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闭幕,会议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会议公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进行。
三中全会公报表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公报明确,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解读称,公报明确改革总方向和2020年基本目标,突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建六大建设为一体的具体改革总要求,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有新界定,对城乡关系有新要求,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收入,对司法体制有新表述。
根据公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报指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此次公报中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比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础性”作用,有加强和确定的味道,但“未来是否会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还是要看细则,看操作层面的东西,才知道未来会做到什么程度。”
在财税体制方面,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城镇化方面,公报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还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力,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此外,公报还表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由于三中全会或将确定新任政府未来五年甚至10年的执政方向,因而备受各界高度关注。
30多年来,中央做出整体性改革的决定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是199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次是200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