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治理产能过剩:企业按需而异“走出去”

2013-11-11 07:58:16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梁薇薇  

继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频频出招后,产能过剩治理政策已经深入到了银行业。

在11月4日召开的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会议并强调,化解过剩产能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银监会要求银行在绿色信贷、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大退出保全力度、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六大方面推进化解过剩产能。

其中,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银监会提出银行要助推转移一批产能,通过积极发展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等出口,有序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看来,银监会会有此举也是与银行利润率降低,贷款回收慢有一定的关系。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产能过剩等原因导致不良贷款上升已成为各家银行共同的短板。

据统计,截至9月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4590.92亿元。与年初相比,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共新增569.95亿元。全部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增长,除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外,1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均出现上升。

自2003年以来,抑制产能过剩便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如今已经将近10年过去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怎么解决?‘走出去’是很有必要的。”卓创资讯分析师房俊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而这些跟基建都是密切相关的。新兴经济体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发达国家也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转移过剩产能也是好事,对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能去杠杆化,产业升级,以及提升竞争力都是有利的。

尽管唐建伟承认增加海外需求来源,“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途径,但同时他指出,并不是所有过剩产能行业都适合“走出去”。除了自身的条件外,还要看境外对哪些行业有需求。实际上,现在像水泥、钢铁很难“走出去”,因为国外对这一块本来就没有太大的需求。

对此,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坦言,现背景下,钢铁企业“走出去”不太现实。全球对钢铁消费都表现不积极。加上国内钢铁企业的资金状况不佳,再扩大生产走出去的步伐,自然会放缓。即便具有全球视野,走出去了,在某一个地域内,同业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跟其他亚洲的一些钢厂。

从国内走出去极个别的钢铁企业来看,对国内产能的消化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出口企业不仅与日韩钢铁企业存在极大竞争,并且每月出口量也很少。9月份我国生产钢材9355万吨,但出口才492万吨,仅占5.2%。这也就是说,仅有5.2%的钢材被国外市场所消化。

“从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看,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矛盾还是要转变政府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完善市场体系,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一批产能。”唐建伟表示,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让产能过剩企业在这一轮周期里淘汰,这才是根本。

同时,张琳强调,“提高产品的品种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个体企业自己要做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在国外市场品牌效应的一个基本功。”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