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油价改革渐成“正果” 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

油价改革渐成“正果” 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

2013-11-08 10:25:50 新华社

10月31日,我国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下调75元,这是自2013年3月份成品油新定价机制推出以来的第十一次价格调整,也是历来调整幅度最小的一次。从对新机制的顾虑和期盼到逐步适应,从对价格持续上涨的担忧到调整幅度的明显下降,从囤积居奇到随行就市,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成效日益显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一套符合我国成品油市场基本国情的价格形成体系正日趋成熟。

成品油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

从2000年6月国内成品油价格进入与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价格“挂钩联动”阶段,到2001年11月“挂钩联动”机制由单纯依靠新加坡市场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等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油价;2006年改为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到2008年底实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并建立了相关行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每次油价改革都延续着稳步推进、有控制的市场化路线。时隔四年多,我国又于今年3月推出更大力度的成品油定价新方案,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了国际市场油价波动4%才能调价的幅度限制;根据国内原油进口结构变化,适当调整了挂靠油种。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次成品油价格改革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今年的价改更是向市场化靠拢迈出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大步。

记者调查了解到,自3月份实现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来,成品油囤积大幅减少,贸易商、社会炼厂的库存明显下降,中间环节利润大幅降低,对减缓油价波动效果明显。此外,加油站进货方式也发生改变,按需定量、随行就市等市场化特点日益明显。

调价周期明确幅度可预测性强 利于内外市场对接

按照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原油价格的高度间接挂钩。随着调价时间节点透明度的增强,国内油价能更加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是石油输入型国家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口原油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今年可能会逼近60%。可预测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可以减少企业原油进口风险,有利于充分利用海外市场资源。

新定价机制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联动性更强,价格变化延迟时间更短。原油从进口谈判定价到装船到港,到炼油、到成品油出厂,生产周期大致一个月左右。以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但调整幅度难以预测,而且调整时间难以把握,给炼油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很大不确定性。新定价机制的推出,一是明确了调价时间周期,方便生产商和消费者采购和定价;二是尽管没有公布具体的挂靠油种,但从各大信息机构测算的实际情况来看,在10个工作日到来之际,不同油种的价格变化幅度差别不大,都能比较准确的预测调价幅度。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油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