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沙尘暴,不应只是“沙尘报”

2010-03-22 10:31:15 半岛晨报

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前两日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甘肃、青海、内蒙古、华北等地还将持续沙尘天气,“春分”节气将难觅盎然春色。而伴随着部分沙尘随高空气流漂流到辽宁,20日,大连市局部地区天气昏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泥土味,也遭遇了首场沙尘天气。

每年春季,北方的城市几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颇为头疼的环境事件。即使对于环保追求完美、希望良好天气达到360天以上的大连来说,也不能免于沙尘暴的侵扰。

在沙尘裹挟的日子里,也许人们已经忘记了一个叫做阿拉善左旗的地方,这里依然是中国沙尘暴的源头。

2006年,当本报的一名记者赶到那里时,曾让当地的治沙官员惊诧不已,他们想不通,一个相隔2000公里之遥的海滨城市,为什么会对那里有浓厚的兴趣,一名官员只是礼节性地接受了采访,简单地陈述了治沙困境。

时隔4年,也许还有人提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大连要关注2000公里外的阿拉善?即使关注,也应该是距离阿拉善更近、受到影响更甚的北京来关注才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关注对遏制沙尘暴究竟有什么意义?

根据媒体后来的报道,大连的一位民间治沙者捐赠了2000斤耐盐碱的菊芋,还有一家公司送去了1000套毛细渗灌节水器。这对广袤的阿拉善来说,的确杯水车薪,它无法撼动阿拉善沙尘暴的源头地位。

但是当地林业局一名官员的感谢却让人记忆犹新,他说:“阿左旗目前治沙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资金,像这样直接接受民间捐赠还是第一次。 ”

在阿左旗这位官员的印象中,“每年都有不少外地人以考察环境、治理生态的名义前来进行各种活动,可不少人来过一回便杳无音信。 ”阿左旗是一个急需帮助的地区,却每年花掉不少接待费,大连人的捐赠可能是他们收到的第一笔实实在在的捐助。

我们不知道,在很多城市经历沙尘暴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地去想在阿拉善地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现在的阿拉善是否仍在独自面对漫天黄沙,有没有更多的社会援助涌向那里,是否还是政府独撑大局?也许我们人力终究无法战胜自然,当阿拉善人还在坚持的时候,为什么更富有的城市却没了信心和勇气?

阿拉善的困境或许是中国很多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

至少在公共环境事件中,来自民间的声音还很弱小。这些年来,中国有更多的人有了环保意识,也开始了值得称赞的环保行动,他们已经能够契合一些思潮,展示出跨越地域、国别的环保理念。但在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中,政府之外的力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我们缺少民间协会、社团基金,缺少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一种制度与文化。

政府与民间这两种角色反而会经常错位,比如民间志愿者有时履行不了监督职责,环保部门有时监管不了环境事故。本应民间环保力量担任主角,政府却成了实际的执行者。一些制度的积弊根本无法唤醒社会力量参与环保的热情。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沙尘 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