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这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2日举办的第八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上对中俄两国合作寄予的期望,亦可视为此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成果的一个生动注脚。
作为本次会晤的一大亮点,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将在未来十年内每年向中国增加供油1000万吨,久拖未决的天然气合作也接近于最终达成协议。此间舆论认为,中俄加大能源合作的力度,料将推动两国实现共赢。
“这增供的1000万吨石油,将直接供给中俄联合建设的天津炼油厂项目。”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该厂建成后,每年的加工能力有望达1600万吨。
李凤林特别提到,天津炼油厂的建设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模式的创新。“以往两国在石油领域,只限于投资、勘探等上游的合作,如今将合作领域延伸到下游,是加深合作的必然趋势。”他说。
根据规划,天津炼油厂70%的石油将来自俄罗斯,30%来自国际市场,中俄将各占该炼油厂的一半股份。炼油厂建成投产后,将获得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一级供应商资格。
在两国总理会晤期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经就对华供气的价格公式基本上达成一致,这意味着两国天然气合作也接近于最终达成协议。
“因为天然气不同于石油,不存在国际价格。中俄围绕定价问题进行了很多轮谈判,可以说,谈得很艰苦。”李凤林回忆道。如今,“硬骨头”已被啃下,李凤林预计,相关合同或将于今年年底签署,天然气管道或将于2018年建成,届时,每年供气量可达380亿立方米。
促成上述进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国际社会。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向中新社记者指出,不同于早年,近年来国际可供给能源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受欧债危机拖累,俄罗斯对传统最大消费方欧洲市场出现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俄另寻市场以分散风险,这便是该国目前大力实施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背景。
“至于中国自身,因为正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对于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也处上升趋势。”郭海涛指出。上述变化使早些年困扰中俄天然气谈判的最大难题价格问题得以缓解。
汪洋亦于22日表示,当前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给中俄两国带来了共同挑战。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俄两国共同利益在增加,相互需求也在增加。
“可以说,俄罗斯离不开能源,就离不开中国。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能源短板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林伯强认为,中国的对外能源合作已渗透到新一届政府外交战略的各个层面,这从高层对南美、中亚及东南亚的出访中均可看出端倪。
然而,“远亲不如近邻”,面对与中国有着4300公里共同边界线、有着丰富能源资源的俄罗斯,两国能源合作必然是经贸合作中的“重头戏”。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源需求大国,中俄能源合作是长期的、长远的、全方位的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生动体现,对双方都有重大意义。”李凤林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