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建筑界人人都要懂“绿色”

2013-10-23 14:50:13 羊城晚报

绿色建筑谈

上期谈到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但建筑师对绿色建筑的理论理解其实存在着偏差,在现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化的时代,对建筑行业人员来说,人人都要懂绿色建筑,并且找到方法去实践。听听这三位建筑师的绿色建筑实战经验,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英国剑桥建筑学博士周旭霖

●绿色建筑设计室——悉地国际设计总监张伟良

●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协会会长、著名设计师汪稼民

“集中与分散”实现绿色建筑设计

周旭霖在英国长期求学并以英国剑桥建筑学博士身份毕业,并作为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承接建筑项目,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同时因在剑桥大学做模式研究,以及在新加坡从事多年教学的经验,使他对建筑学理论的研究颇深入。他认为从西方建筑学术来看,现代已经过去,后现代正在流行,但理论体系很乱,中国的建筑理论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所以更乱,而他所推崇的一种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是“集中与分散”,他认为当集中与分散运用于实际时,也有利于建筑变“绿色”。

所谓“集中与分散”,周旭霖用的是一种通俗的解释:集中是建筑中较封闭的领域,如一般音乐厅、大剧院,需要封闭的舞台和音响效果,是不通透的;而分散则是通透、自然通风的,如开放式会客厅、大圆柱结构的敞开式建筑部分,集中与分散两种不同的建筑工具搭配使用,可以使建筑物不仅实现功能性效果(主要依靠集中),同时也能节能、有美感(依靠分散)。

如周旭霖展示的一个会展中心项目中,开放式的会客厅由钢架和透明玻璃幕墙组成,视野开阔,采光良好,自然通风;而其集中展厅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功能型展位,两个小高层,也构成了建筑的“集中”部分,可以提供给公司做写字楼、办公室。在这个建筑中,集中式的部分当然是主体,但开放式的部分为建筑提供了绿色环保设计,也提供了更优良的配套,更优美的建筑形态。

绿色理念不可缺少的元素

作为绿色建筑设计室——悉地国际设计总监的章伟良,自称自己是工程师,算不上设计师。但他介绍,其所在的悉地国际把绿色建筑当成一项工程师和设计师都要有的意识,使得绿色理念并非一门专业,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内容,而是从建筑设计到施工都不可缺少的元素。

“我们公司每年有千个项目在进行,体量越小的建筑,越容易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当体量变大,甚至算得上奢侈建筑时,其绿色理念的实现就涉及到更多复杂的设计”,章伟良介绍,建筑的绿色标准范围各地不同,他们会因地制宜对建筑进行考量;而共性的方面是,为了实现建筑“绿色”化,设计师往往会在增加开阔空间,增加采光,增加空气摄入和增加太阳反射和隔热方面做更多的功夫,工程师也会从物理和数理角度对环保节能提出中肯的建议。在他看来,绿色建筑并不是一个专项,对建筑行业人员来说,未来人人都要懂得运用绿色建筑理念。

因地制宜产生绿色建筑

汪稼民是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协会会长,也使著名的设计师。他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工程师与建筑师的事情,在环艺领域,设计师也能提供许多绿色建筑的优秀实践,如百叶窗的应用,绿色植物的巧妙运用,都可以使得建筑更具“绿色”。

他介绍,由他设计的一家酒店,大堂没有安装空调,但无论是酷暑还是冬天,没有客人意识到这一点。“非常舒适,我经常夏天出差时在大堂看书”,他提到一个朋友多年出差入住该酒店的感受时,多少有些得意。

酒店是如何“降温”的呢?汪稼民介绍,这间位于广佛交界处的高星级酒店,大堂并不如一般酒店走上台阶进入大堂,它反其道而行,客人下台阶进入地下大堂,随即感到阴凉。该酒店的降温妙招还有不少,一字型的建筑体上,在两个凹进去的部位分别设置了一个泳池,凸显浪漫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热量,水蒸气升腾还可以二次降温;此外,建筑物周边种植了许多棕榈科植物,这是东南亚常用的方法,这些植物可以像伞一样遮住阳光。

类似的设计还体现在汪稼民设计的另一个酒店中。因为投资者计划在酒店顶层做文化与艺术会所,汪稼民为其顶层设计了一个热带植物园式的空中花园,不仅实现了顶层隔热,还美化了环境,清新了空气,并提供了与文化艺术会所匹配的优雅环境。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建筑,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