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阿婆、香港居民使用天然气做饭洗澡的时候,他们或许不知道,这天然气来自万里之外的土库曼斯坦,通过途经新疆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输送而来。
10月9日,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余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近年来,中国加快了从中亚国家进口油气资源的步伐,深化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能源板块合作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目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使得资源大区新疆从后方转换为前沿阵地。
能源板块符合多方共赢利益
记者:不论是已合作多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或是最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何都把能源合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抓手?
余建华:经济合作是构建多边合作的基础,只有经济合作才能把多边共同体的利益捆绑起来,才是有生命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包含经济贸易多边合作,能源合作是其中重要板块,这既符合我们国家互联互通的对外开放需求,也能把各方利益组合起来。
记者:能源合作一方面源于中国能源需求,另一方面是否也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共赢?
余建华:能源合作是中亚能源东进战略需求,虽路途遥远,但中国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大,且价格公正,不附加政治条件,也是目前必然的结果。
中亚国家向中国出口油气基于现实利益考量。随着里海能源开发热潮的到来,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纷纷制定和实施油气兴国战略,把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出口作为带动国民经济起飞的增长点。近年来,更是以此作为拓展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国际经济一体化、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点突破口。
这些国家面向东方和西方,多方向、多途径地建设和开辟油气出口通道,将改变以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而开展多元化的全方位国际合作。
新疆从后方变对外开放前沿
记者:作为资源大区的新疆,如何把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机遇?
余建华:新疆作为资源大区,毗邻中亚,而中国从中亚进口石油天然气,具有明显优势:中亚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国家政局相对稳定,能够提供稳定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另外,中亚与中国能源通道相对稳定,对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2006年7月,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开通,全长2800公里,成为中国同里海相连的能源大动脉,截至目前哈萨克斯坦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5000多万吨。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世界上最长的管道,2010年实现通气以来,已向中国输出天然气600亿立方米。中亚与中国正在实施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尤其是新疆接壤,能源合作将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改变长期以来集中沿海城市的态势,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新疆从后方变成对外开放前沿。
记者:多边合作牵扯多国利益,从上合组织合作现实来看,仍处在构想多于落实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是否面临更大困扰?
余建华: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提出构想更多一些,很多合作项目即使高层多次对话,也存在落实困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领域,尽管里海国家的油气储量和开采潜力丰厚,但要将其切实转化为富国强民的有效资产,还会遇到许多不容低估的障碍,除了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连续性、外部干预和竞争及资金、技术和经营经验匮乏等的影响,还有开采出来的油气资源如何摆脱依赖、自主向外输出的问题。
能源合作背后的大国博弈
记者:能源角逐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大国竞争与欧亚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现象?
余建华:苏联解体20余年来,里海油气开发特别是油气资源的输出,已是一场紧锣密鼓、铿锵激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大竞争。
里海油气竞争不仅使中亚里海乃至更大范围的中南亚地区成为欧亚大陆大国战略争夺的敏感地带,也成为21世纪全球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聚焦点。世界各大国、周边地区性大国及当地的资源出产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在此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背后均有各自意味深长的战略图谋。各种力量利益交错,矛盾交织。各种力量之间既有针锋相对、志在必得的争夺较量,又存在谋求利益平衡、争取各方共赢的妥协合作。在这场跨世纪的里海能源国际竞争热潮中,美国和俄罗斯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9·11”以来在里海周边的中亚、中东和高加索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美国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西方积极推动的“颜色革命”和“民主化改造”浪潮,以及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用心良苦的应对调整——都可以印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