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从近期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透露出的信息看,国家能源供需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东部省份将被严控煤炭消费,燃煤电厂布局将向西部转移;天然气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处于示范阶段的煤制天然气产业将规模化发展。
近期,内蒙古、新疆等地多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发改委“路条”,为未来产业化、规模化铺路,并与当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内蒙古煤炭行业管理官员为煤化工新政策动向的兴奋之言中可见一斑:“内蒙古环境容量大,煤炭仍是主导产业。煤炭产业发展方向是提高就地转化率,增加电力、天然气、化工产品的外输。根据国务院思路,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减少需要由外输电、外输气来补充,对煤化工是直接利好。”
在此之前,发改委仅核准四个示范项目,随后煤制天然气闸门紧闭。在雾霾治理保卫战中,天然气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低迷的煤炭形势更为煤制天然气发展提供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获得“路条”开展前期工作的主要项目有:中石化准8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中电投新疆霍城60亿立方米的项目,山东新汶矿业伊犁40亿立方米的项目,国电兴安盟40亿立方米的项目,中海油山西大同40亿立方米项目,内蒙古新蒙能源40亿立方米的项目。
近期,内蒙古阿拉善盟与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签订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协议;包头市土右旗政府与中国国能新兴能源集团签订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协议。
据赛鼎公司的技术专家介绍,煤制天然气一氧化碳转化率接近百分之百,氢转化率99%、二氧化碳转化率98%、能总有效转化率60%~65%,比生产甲醇高25%,比制成油高30%~60%,比发电高70%。煤制天然气克服了传统的煤制燃气热值低的缺点,具有热值高、环保性能好、廉价等优点,是最清洁的民用燃气和工业燃料,也是机动车汽油的最佳替代品。该工艺为低品质褐煤的增值利用开辟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符合国家“传统能源向清洁化升级”的新能源产业政策。
但是,发展煤制天燃气,国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
然而,在煤炭富集的中西部恰恰正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矿区尤为突出。据《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220.3亿立方米、1967.5亿立方米、1919.4亿立方米,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6.4%、32.2%、31.4%。
煤制天然气属于资金密集、能耗密集产业。粗略匡算,每千立方米天然气耗煤3吨左右,耗水10吨左右。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及保护与发展煤制气矛盾问题?
“解决水资源缺乏及保护离不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利用循环再生利用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监测技术能有效缓解水资源缺乏的困境,实现工业用水循环使用,再生水,以及确保工业排水达到环境标准。”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接在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煤制气项目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比如二氧化碳、硫化物以及一些含酚的废水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侯宇轩指出,实现煤制天然气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那么废水、煤渣也相对更加集中,采取相关措施对污染集中处理,能够减少污染治理平均成本。要处理较多的废水和煤渣,与环保产品净化效率有关,因此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也更高,要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我国环保产业仍需努力。
此外,运输管道问题也是制约煤制天然气的重要一环。从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性考虑,密闭的管道无疑是运输煤制天然气的首选,有些项目需配套建设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输送管线。 这自然涉及到天然气外输管道配置及经济性问题。这笔可观的费用谁出?会否增加煤制天然气的成本?有统计显示,煤制天然气原料煤成本占40%以上,煤价高低决定煤化工效益。现阶段,国内煤价同比下降100元/吨左右,发改委并上调天然气价格,煤制天然气的经济性开始显现出来。那么,一旦输送管道费用增加成本会否影响煤制天然气的积极性呢?
侯宇轩认为,天然气外输管道配置主要由大型央企承担建设,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后期还需要维护,但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为此买单,可能按照终端消费每单位天然气价格附加一定的费用,类似高速公路收费,先修建后通过长期收费回收投入。
在经过多年示范试点之后,国务院将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那么,中西部煤制气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离现实还有多远?国外在这方面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侯宇轩表示,中西部煤制气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离现实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虽然我国在煤制气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要走上规模化,每个环节的衔接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结合环保清洁技术方面布局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合理规划煤炭生态产业园,国外在建设生态产业园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每个环节的清洁,在实现规模化的同时能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