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炼不具备国四油生产能力,省内多家地炼面临关停
一场油品升级“大戏”,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按照《山东省车用成品油升级实施方案》,炼化企业必须在12月份之前生产置换升级为国四标准汽油,否则将不允许入市销售。面对新规,“两桶油”已开始全面供应国四油,而山东作为拥有21家地炼企业的全国最大地炼省份,则面临着因无力担负高额改造升级成本而被迫关停或被“两桶油”吞并的尴尬局面。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济南唯一一家地炼企业———蓝星化工因资金、技术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生产国四油能力,年底极有可能关门歇业。
记者调查———蓝星暂不具备生产国四汽油能力
就在“两桶油”国庆节后全面供应国四汽油之际,济南的本土地炼企业却仍在生产国三汽油,开工率逐日降低,不少设备正在检修升级。记者日前来到位于王舍人镇路家庄东的济南蓝星化工厂,发现大门紧闭,一眼望去整个生产厂区空无一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国庆期间都放假了。”
一位销售部值班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成品油市场竞争压力很大,“两桶油”几乎已经垄断产供销各环节,地炼企业订单不多,日子不好过,不少设备已到了淘汰边缘,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此次下发的油品升级方案规定,在油品升级实施之前,我省将为炼化企业设立一个月的油品置换期,用于企业“消化”库存国三汽油。置换期过后,各级政府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对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油品,追查相应企业的责任,不符合国四标准的汽油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按时升级国四难度很大。”上述人士表示,蓝星目前的设备仅能勉强生产国三汽油,想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改造升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各方说法———升级成本太高地炼面临停产
“夏天柴油升级国三已经耗费严重,再无资金实力升级国四汽油了。”蓝星化工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目前对于地炼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没有任何扶持补贴政策,巨额资金需要企业自筹,如今山东大多数地炼企业处于停产观望阶段,几乎都开始另谋出路。“柴油目前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汽油逐渐边缘化了,下一步还将加大硫黄生产力度”。“升级成本的确很高。”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告诉记者,油品升级主要是加氢和脱硫装置改造换代,如果上马一套5万吨脱硫装置,需要2000万元,还不算其他费用;如果是单独加氢装置,大概要4000万元;而一套30万—50万吨制氢加氢装置,成本则在7000万元以上,“有能力上这类装置的山东地炼企业少之又少。”原油配额太少地炼只能用燃料油(4065,0.00,0.00%)。
不仅是升级成本难以消化,油源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地炼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事实上,油品质量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料升级。地炼企业每年获得的原油指标少之又少,甚至还不能满足一天的炼能。”蓝星化工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地炼企业的主要油源来自进口的燃料油,即原油进入常减压装置后生产出来的重质油品,也就是已经被提炼过一遍的油品,这种油的硫含量相较原油中来说要高出很多。而加工燃料油相比于加工原油,处理成本高,油品质量也会有所降低。
生意社、卓创等机构专家表示———地炼油品质量不达标
“地炼企业生产的油品多不达标。”长期关注地炼行情的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告诉记者,地炼企业其实很多生产的还是国二标准的汽油,只是对外宣称是国三标准。“今年7月份山东很多地炼企业还向周边县区民营加油站供应国二汽油,不可能这么快就开始供应国三汽油,毕竟加氢装置资金投入太大,升级国四的确很难。”她表示,目前地炼厂生产出来的成品油虽然油品质量差些,但价格相对便宜,也拥有自身的市场,其下游客户多为民营加油站、贸易商及调油客户。“此次油品升级的监督力度很大,地炼企业能否像之前那样‘蒙混过关’,目前看前景不妙”。
破题之道———原油进口开放方案或明年出台
国内对原油进口和使用的管制有望进一步“松绑”。生意社分析师李宏告诉记者,有关原油进口权进一步开放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审批中,如果快的话,明年就有可能出台。根据当前安排,原油进口分为国营和非国营贸易两种。前者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化股份、珠海振戎以及中海油5家,进口无数量限制,后者有23家企业,“中字头”企业占半数以上,但进口量受商务部限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具备原油进口资质的非国营企业中,并没有山东地炼企业的身影。
“两桶油”说法———山东地炼拖了油品升级后腿
面对地炼遇到的艰难困境,“两桶油”方面却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地炼企业已经拖了地方油品升级的后腿,趁机淘汰洗牌也是大势所趋。
“其实早就可以进行油品升级,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炼企业,一直推迟升级时间表。”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无论是中石油还是中石化,早就具备了生产国四汽油的能力,然而由于山东地炼企业太多,其生产能力大多又不达标,所以山东方面没有像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一样,提前进行油品升级置换,而是跟随国家制定的时间表同步升级,这其实也让“两桶油”在山东炼厂的产能得不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