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气合作为何长达17年无果?如果梳理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问题的原因是此前中国一直没有搞清楚谁才是俄罗斯那头的大老板,等搞清楚了时局也已经变了。
1996年4月,造访中国的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中方签署了《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协定》,此协议成为两国在苏联解体后能源合作的起点。石油方面,俄方提出通过输油管道向中国供油的计划,如今它已然成真。
而作为协议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位于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塔气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计划却至今仍为画饼。
回想起来,那已经是17年前的往事了。眼下,中俄各自的垄断性能源巨企中石油与俄气仍因100美元的价格差距而反复拉锯。梳理这17年的过往可以发现,俄政坛诸股势力的变幻使得早在苏联时代就已被反复斟酌的向东亚出口东西伯利亚天然气的计划始终缺少坚实的政治基础,连同吸引投资困难以及对出口战略的迟疑不决一起构成了其至今无缘出口创汇的主要原因。
普拉东诺夫没有去北京
将科维克塔选为出口中国天然气的气源,这是极为自然的选择。
1987年发现的这个气田,天然气储量达到1.9万亿立方米,进入俄最大天然气田行列。其地理位置与中国相近,是对华输气的不二选择。中国人也早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个气田,早在1994年中石油就曾与俄方西伯利亚远东石油公司(以下简称:西丹科公司)一同探究从科维克塔向中国输气的可行性方案。
这家从俄罗斯石油公司拆分下来的能企拥有鲁西亚石油公司(RUSIAPetroleum)的控股权,而后者便是科维克塔开采权的拥有者。梳理这17年的过往,对华输气议题总是离不开这个气田。
但是,在俄业内人士看来,叶利钦在北京签署的那纸协议并不靠谱,因为当时随叶出访北京的代表团中居然没有鲁西亚石油公司创始者及第一负责人列夫·普拉东诺夫。这家由伊尔库茨克州政府于1992年建立的公司从一开始就握有科维克塔的开采权。
普拉东诺夫称,他压根就没有接到随访的通知,虽不能说普拉东诺夫不随访,这项目就没戏,但他的缺席意味着伊尔库茨克州的缺位,这背后不同权力主体的利益较量多少还是让人对项目前景把握不准。
在俄罗斯联邦独立后的叶利钦时代中,俄央地关系之复杂早已发展至地方政府敢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步,伊尔库茨克州恰是最典型的一个。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因在819事件中支持叶而被其任命为州长的尤里·诺日科夫当即推动该州自己选举州长。他在州议会上宣称:“莫斯科自顾不暇,已经管不着我们了,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创造历史的时代!”
莫斯科很愤怒,但也很无奈。诺日科夫就这样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州长。值得一提的是,他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其父亲就是一位死于大清洗中的中国人。
鲁西亚石油公司就是在这位2010年去世的中国人后裔帮助下于1992年成立的,并于1年后一举拿下科维克塔开采权。鲁西亚这个名字就是由伊尔库茨克州最主要的五个城市的俄文名首字母组成的,这自然与其“优先满足州内天然气需求然后再出口创汇”的目标相契合。诺日科夫直至今日在这个州内仍享受民众称赞,就是因为人们相信那时的州政府真正为自己的百姓着想,鲁西亚石油是其中一个例子。
缺少了鲁西亚石油的参与,叶利钦在北京签的那纸协议确实显得不那么让人信服。一个月后,更让人感到心里没谱的事情发生,像与许多地方行政单位签署分权协议一样,叶利钦也代表中央与代笔伊尔库茨克州的诺日科夫签署了同样的协议,协议规定该州拥有独立进行国际经济交往并签订协议的权利。
显然,该州政府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在科维克塔的事情上叶利钦更不能不顾及地方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