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智库的责任

2013-09-23 13:22:02 能源评论   作者: 周大地  

中国能源智库还很弱

如今,我国的能源智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首先是综合性的政府研究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产业部、国家能源专业咨询委员会,还有国务院参事室其中的能源小组等。这类智库都是国家级研究机构,以能源安全、资源环境、国家宏观能源经济与区域能源经济、产业发展、技术政策、供需预测等能源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对国家重大能源政策提出建议。

其次是综合性的行业学会和协会。包括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工程院的能源学部、中国科学院相关能源研究项目组(如863项目、973项目)。此外,还有大量的过去建立在行业和部门下的能源专业协会,如电机工程学会,石油协会、煤炭工业协会等。这类智库对能源政策问题、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和行业战略发展问题做了很多研究,也出了很多著作。其成员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掌握高级技术的专家,二是退休的主管业务的老领导。这类智库对行业情况比较了解,政研结合做得不错,在能源决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这类智库过去实际上是国家一级的科研院和研究院,所以在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经济预测、研究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力量都很强。但现在由于行业部门的取消,这些研究院都成了大企业所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局限。原因在于,这类智库更多的只是对自身行业进行研究,很难再对其他行业“指手划脚”。

四是大专院校。这是中国现在重要的能源研究智库系统,包括清华大学的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国石油战略研究院。这类大专院校的能源学院和能源专业性大学的研究院,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方面的能力很强,是真正搞全系统研究,搞模型分析的重要智库力量。

最后是一些NGO组织。包括一些媒体成立的能源研究院,以及一些挂虚名的能源研究机构。这类智库一般名气都很大,很多都是在香港注册的,也想对国家能源政策“发言”,但是实际的研究能力有限,对政策的影响力也有限。

总的来说,中国的能源智库主要以战略性研究为主,对重大的能源问题都能够比较了解且提供决策参考,但由于得到的长期资金支持有限,因此综合实力还是相对薄弱。

能源智库要保持科学性、客观性

在中国,能源智库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智库领域。因为,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投资,一年都是两三万亿元,其经济规模之大,与社会生活联系之密切,是其他领域所不能比拟的。其中,牵扯到下游的很多应用部门的发展,如汽车、燃气和城市民用供热系统等。可以说,能源问题牵扯到社会各个方面,不仅是能源系统本身的问题,也牵扯到城市化之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所以,能源决策不是一个能源供应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能源供应好不好的问题,这里包括了人口承受度、外部环境容纳度以及低碳发展等问题。

由于能源决策牵扯面复杂、涉及部门行业多,因此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举个例子,一个大型能源项目,投资几百亿元是很正常的;一个重要能源技术路线,投资上万亿元也是常见的。因此,一个技术路线的变化,可能带来国家几万亿元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决策对智库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能源智库的研究能力要达到一定标准,决策建议更要坚持科学性。

眼下中国,政治人物不仅是发言人,更是决策人,但是政治领导完全专业化并不实际。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建立起来相对比较成熟、有一定完整性的科学决策体系。这种科学决策包含很多层次,既有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也有自下而上的征求意见,往往一个重大问题的决策,要经过中央一级到部委一级再到地方一级的几上几下。正是在这种国家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不断改善中,能源智库的作用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一方面能在民主的前提下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决策成为民主的代价。因为,能源问题的账是能算出来的,技术可行性是可研究的,资源量是可以调查出来的,工程是可以示范的,有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所以科学性是可以通过论证来达成一致的。此外,能源智库在决策建议的过程中,还要保持高度的客观性,不能被某些利益集团所把持,成为其牟利的工具。

能源智库非决策者

对于智库的定位,我主张:智库就是智库,智库非决策者。

因为,智库就是出主意的,智库可以提建议,也可以认为某种决策会是什么样,应该怎么决策,但是智库不是决策人,所以智库不能决定别人如何去决策。中国的能源决策在多重意义上来讲,应该更加讲究科学性。如果仅仅是利益的集合,那么就有问题了。所以,决策不是谁的胳膊粗谁说了算,如果这样中国就坏了。在决策过程中,能源智库应充分发挥帮助科学决策的作用,而不是让能源智库本身来搞科学决策。因此,我国能源智库更多的是需要加强政策分析能力、技术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重视智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中国能源智库下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方法论上,中国能源智库并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完全是西方经济学为大。而实际上,西方在搞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也不单单依靠一种理论,而是兼顾了经济、社会、环境诸多目标。由此造成了,我们的能源智库在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比西方能源智库操作起来要更困难。这提醒我国的能源智库,在未来的研究中一定要努力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学理论,成为科研的根基。

其次,能源企业的研究机构要有更广阔的视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源企业的规模与实力也大大增强,逐渐成为世界型企业。因此,作为能源企业的智囊,应在国际视野与信息收集能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客观上讲,中石油、中石化的研究机构不应该比BP的研究院差太多,可如今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我国能源企业智库的研究能力与影响力,还远没有达到预期。

最后,能源智库要帮助中国能源企业建立自己的文化。眼下,大型能源企业除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之外,还应该关注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世界的能源问题以及中国的能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我们能源行业要体现出来。这方面,能源智库要帮助中国的能源企业建立自己的新文化。我是赞成中国能源企业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应该用经济算账的方式,因为只讲社会责任不讲经济性是不可行的。不能说花钱越多越是英雄。

所以,我觉得中国能源智库在这方面的责任很重。目前,我国的能源智库在能源行业研究方面做得尚可,但是对能源经济的研究还很薄弱,而对更高层次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更加薄弱,这正是未来亟须加强的方面。

(作者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