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山东地炼分裂抉择:被收编还是艰难度日?

山东地炼分裂抉择:被收编还是艰难度日?

2010-03-19 15:45:13 中国化工报

去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此为起点,黄三角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黄三角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石油化工产业吸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韩国SK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等各路化工巨头纷至沓来。

各路巨头缘何抢滩黄三角?作为黄三角的“原著民”山东地炼企业对此有什么反映?CCIN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黄三角的优良资产

根据《规划》,黄三角范围将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共19个县,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千米,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但济南和青岛不在范围之内。《规划》对黄三角的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根据预计,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到2015年将达到9300亿元,2020年达到15000亿元。作为黄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石化产业成为了黄三角的重要支柱产业。

黄三角是石油化工基地。特别是素有“石油之城”美誉的东营,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城市,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到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石油石化产业是其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山东是中国第一地炼大省,而东营是地炼企业最集中的地方,总产能超过2000万吨,其炼油能力占到整个山东省的1/3。

“2009年我们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广饶县GDP的13%,上缴税金在全县排第二位。”山东正和集团公司一位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 CCIN记者。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正和集团1992年投产以来,至2009年度累计加工原料油约960万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71亿元,累计实现税收 21.79亿元、利润9.76亿元。

而广饶县山东华星石化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这两家同在广饶县的炼化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广饶县GDP的 28.2%。

据CCIN记者了解,1999年国家在对地炼企业开展清理整顿期间,山东保留的地炼企业共有21家,但后来实际发展到30多家。CCIN记者从山东省石化行业协会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在山东的30余家原地炼企业,如果按6000万吨产能计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3000亿元。自2006年以来,由于大企业集团对山东地炼企业的兼并重组,目前纯地炼企业还有13家。这13家尚未被收编的地炼企业年产能也在2500万吨上下。他们也是当地的利税大户,为当地吸纳的就业人数在10万人以上。

巨头抢占落脚点

黄三角概念一形成,石化巨头就纷纷抢滩。

最快的是中石油。去年11月28日,就在《规划》刚刚获批之后,中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中石油和山东东明石化合资兴建的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工程也正式开工。

更早的是中国化工。截至2008年,中国化工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即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和山东日升燃料有限公司等7家地炼企业。

最大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海油。去年9月3日,中国海油与山东潍坊国资委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无偿受让后者拥有的山东海化集团51%股权。此前,中国海油已“吃下” 山东利华益集团,利华益拥有山东最大的炼油厂——加工能力达500万吨/年的利津石化厂。

国际石化企业也不甘落后。韩国SK集团、法国道达尔公司等外资化工巨头也正把扩张触角伸向黄三角。

据了解,韩国综合排名位居第二位的SK集团早在2007年就对山东地炼低调探营,欲以山东为据点进一步开拓中国能源市场,并通过直接投资或参股形式与山东民营油企合作,借以收购山东地炼、油库、码头、加油站,进而入驻中国油品市场。2009年6月,SK集团已与中石化山东实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及胶南市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该市部分区域的天然气业务。

与韩国 SK的低调相比,法国道达尔公司则显得更明朗一些。其欲牵手山东东明石化共建500万吨级别的炼油项目,深挖中国“油渠”的消息早已在业界盛传。目前双方共建成品油终端零售体系的谈判仍在继续。他们的合作若能成功,道达尔公司将成为在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唯一拥有两个油源网络和渠道合作商的世界能源巨头。

……

各路化工巨头抢滩黄三角,自有他们的全盘考虑。就拿中国海油重组山东海化来说。“我们进行合作,首先是考虑自己的原油供给能力,是否可以满足收购后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要求对方产权明晰、具有一定炼油规模、拥有较好的成品油销售网络;第三,还要考虑集团内部的产业衔接程度,以及国内成品油市场发展现状。”一位中国海油总部官员说。

据了解,海化集团石油化工分公司是中国海油迄今收编的最大炼厂之一。双方合作后,中国海油可以得到一个产能300万吨的炼油厂,还可以得到一张成品油批发牌照。海化还有两个加油站,这也填补了中国海油在山东加油站市场的空白。

“中国海油在东营、潍坊等地的黄三角地区发展炼化产业非常便利,通过收购山东的地炼企业,渤海油田的原油就找到了加工能力,再也不用外运了。”有关专家分析。

压力下不“进”则危

采访中CCIN记者了解到,对于各路巨头大举抢滩黄三角,山东地炼企业有的欢喜有的愁。

CCIN 记者采访已经加入中国化工的几家地炼企业时了解到,他们在加入中国化工之前,由于炼能偏小、设备陈旧,原有的常减压装置不能炼燃料油、石蜡油等劣质油,好炼的原油又没有来源,加之企业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资金链几近断裂,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这些企业纷纷陷入困境。2006年中国化工提出对几家地炼企业进行收购,正好契合了“中国化工要规模、地方政府要税收、炼化企业要资金”的各方意愿,一拍即合,一举将7家地炼企业收入麾下。从收购后的4年时间来看,这7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如正和集团、华星石化和昌邑石化,被收购前的销售收入均在20亿元上下,收购后通过技术改造,产能扩大1倍以上,并新上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使炼油范围得到扩大,从而破解了得不到原料的难题。如今这几家企业的销售收入都在60亿元上下。

走投无路的地炼企业只能寄希望于被大型国企收购山东聊城莘县华祥石化公司销售科长黄庭华说,公司目前处于停产状态,正在积极地寻找出路。“如果大型国企有收购意向就好了。”

但也有些企业表示了不愿被兼并的意愿。“如果被中国海油收购,肯定能获得原油、资金、码头的支持。但从内心讲,别人不合并的话我们也愿意独立发展。但现在我们没有原料来源,也没有进口原油配额,不像那些垄断企业。”一位未被收编的地炼企业负责人说。

据了解,目前,地炼企业加工原料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仅能满足相当于其总体加工能力的1/5;二是自亚洲、俄罗斯等地区进口的燃料油;三是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区之外的“散井”的原油。商务部每年向民企派发的“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配额”少得就像从垄断企业牙缝中流下来的。地炼企业缺乏油源,加工能力远远吃不饱,发展举步维艰。目前,绝大多数地炼企业开工率普遍不到50%,装置闲置严重。

面对地炼企业不“进”则危的局面,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现在有大量的民营加油站,其油源基本由地炼企业提供。如果地炼企业全部被大集团收购,民营加油站的生存能力堪忧。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将制约我国石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山东地炼 黄三角 炼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