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多业兴,破“一煤独大”格局 ——阜新转型发展的多种尝试

多业兴,破“一煤独大”格局 ——阜新转型发展的多种尝试

2013-09-16 14:28:45 中国煤炭报   作者: 丰硕  

比起鄂尔多斯、神木这样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新兴能源城市,煤城阜新显得沉默许多。如今,它更像一位老者,细细回忆着昔日的奋斗与成就,默默品味着曾经的辉煌与衰落。

阜新煤炭开发始于19世纪末。阜新市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8月,一连几天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把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新邱村馒头山下冲出一条大山沟,沟里露出了一些乌黑发亮的石头,一些农民捡回家里,发现这些石头能烧火做饭。土默特左旗黑山沟煤矿把头徐权听说了这件事,来此查看,发现这里是块“宝地”,于是联合他人在新邱创办了东盛窑,雇用百余工人,开凿斜井三口,以手掘方式采煤,拉开了阜新煤田开发的大幕。

阜新因煤而兴,该市的海州露天矿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矿,是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这辉煌,展示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当时,这张纸币的图案,是海州露天矿一台电镐在奋力挖煤。时光,将阜新定格在那个火红的年代。

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1

1953年投产,亚洲最大,百里煤海,新中国第一个机械化、电气化露天矿……这里的每一个词都足以让这座城市的人骄傲,为国家建设奉献能源,为推动社会发展尽力,是当时在煤矿工作的人最大的愿望。

“记得小时候,每到大年初一,辽宁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经常是‘当日海州露天矿产煤多少万吨,取得新年首日开门红’,随后的画面就是乌黑的煤炭由电镐开采出来装上长长的火车。”阜新矿业集团职工王艳说,“我父亲退休前在海州露天矿工作,现在他对露天矿依然充满了感情,过去在一起工作的工友们还常聚聚。王艳介绍,即使目前露天矿只剩下一个大矿坑,进入了残采阶段,她的父亲还常跟工友们去那里转转,追忆昔日的那段时光。

据记载,建国初期,阜新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0%;“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市;20世纪80年代,阜新市发电厂曾是亚洲最大的发电厂。当时的煤矿,不仅为国家奉献资源,也解决了这个城市的税收与就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那时全城有半数以上的人直接或间接依靠煤矿生活。

1958年,为了适应煤炭行业发展的需要,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在阜新建立了阜新煤矿学院,1978年,阜新煤矿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在煤炭生产基地培养人才输往全国,足见当时阜新市在我国煤炭行业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座城,就这样带着光荣与梦想走过了60年。煤,为这座城带来了荣耀,带来了梦想。

然而,英雄也有迟暮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辉煌时期终将过去。2005年,海州露天矿因资源枯竭而彻底关闭,留下了一个长近4公里、宽2公里、总面积3000公顷,垂直深度320米,海拔175米的大矿坑。后来,这里建设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因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蒸汽机车和电机车车头,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在为国家贡献了近7亿吨煤炭后,这座煤城面临着无数问题与忧思。

从一种“第一”

到另一种“第一”

2

海州露天矿关闭之后,留下了大量的后续问题。

据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工作简报记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阜新市大批矿山陆续关停,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社会矛盾凸显。当时,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多达15.6万人,占应就业人员总数的34.5%,其中下岗矿工有5万人。居住在棚户区、沉陷区的居民30万人以上,占市区人口的40%。

大多数下岗工人需要生存,多数工人还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力。当时在海州露天矿当了十几年掘进工的李进喜拉起了人力车,这种车,在当地被叫做“神牛”。

“煤矿说黄就黄了,可煤矿黄了我们也得生活啊。只要肯下工夫出力气,相信老天不会让人饿死。”李进喜说。当时,在阜新市拉人力车的多数都是下岗工人。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出路。

其实,阜新市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资源城市发展的局限。时任阜新市委书记的马波,多次向中央各部委、省政府汇报阜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他在一封给省委的信中写道:“一是阜新现有的工业基础,负担不起54万人口。二是比较单一的煤电工业城市产生了一系列十分严重、自身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后,马波不断呼吁国家能给阜新政策照顾。

1985年2月新邱煤矿萎缩,由此引发了4个“四”(即4000名全民职工、4000名集体职工、4000名退休职工、4000名待业青年)的社会问题,在阜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1989年,辽宁省对阜新市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阜新市针对当时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开办了一个五万锭的纺织厂,又筹建了几个大型化工项目,计划建设化工城,然而经过种种实践,却在后来被证明是走了弯路。

2000年,阜新市委、市政府在总结10年转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阜新经济转型的理念,并且跳出了单纯抓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从全新角度来探索经济转型。

2001年,国务院确定阜新市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为国内第一个转型“标本”。曾创下无数“第一”辉煌的城市,迎来了另一种“第一”。

破解城市转型发展命题

3

经济转型是个大命题,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无论成功与失败,大多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2001年12月28日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为阜新市转型定了调子:重点发展第一、第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新格局。

阜新市立即从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业入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使该市形成了“万名矿工进大棚”的局面。

以“低成本”的方式发展农业比较稳妥,吸纳就业更为广泛。在当时,阜新市引进和培育了“双汇”、“伊利”、“鲁花”、“六和”、“雨润”等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比转型前提高14.9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3年,全市建起了20个再就业农业园区和50个专业小区,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这使当时转型探索取得重大突破。

但针对这种发展模式,有关专家也表示了担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表示:“阜新由于没有新的接替产业,采取了一种短期的、临时性的、不可持续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这与经济发展规律是不一致的,是由工转农的一种劳动力转移的方法。”

此后,阜新开始谋划新兴工业城市的构想。一开始,只能依靠国家资金补贴,上大项目,如风电、煤化工、氟化工等。针对下岗职工多的实际,阜新上了一个5万锭纺织厂,却赶上全国压锭,打了几百个桩便下马;建化工城,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设5000吨无水氢氟酸,用了8年时间;引进波兰的实验室技术放大建设万吨氯乙酸项目,试生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

阜新市的老百姓承受着生计艰难的困苦,当地政府却在承受着屡次失败的重创。

当时,全市所有任务都围绕转型工作,阜新市委市政府曾经提出过一种人事任用理念,叫让“拼命三郎”上岗,逼“南郭先生”出列。把经济转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拼命三郎”派上用场,通过“公选”选拔干部,为转型竭尽全力。

大量的转型经验使阜新领悟到,不能够有啥吆喝啥,牵住牛鼻子、找准方向才是关键。2008年,阜新市把皮革加工、液压装备、新型铸造、氟化工、板材家具制造、新型材料“六个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重重定下。

十大产业再造城市

4

如果将10年算做一个周期,2001年至2011年,阜新市GDP由70亿元上升到470.4亿元,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5亿元增加到50.1亿元,年均增长2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前10年的累计150亿元增加到1513亿元,年均增长30.2%以上。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000多个,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市登记失业率由7%下降到3.9%。

10年间,阜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27元增加到149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123元增加到7615元,年均分别递增13.2%和21%,这些成绩不能与其他城市对比,却能够展示出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成就。

液压产业作为阜新市选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增长点后,发展势头强劲。

如今,国内第二大汽车动力转向泵生产厂——阜新德尔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扎根在阜新市液压产业基地。

在德尔的车间里,一台台巨大的加工机器正在高速旋转,工人们正忙着对转向泵体进行精加工。目前,产品销往一汽、上汽、东风、比亚迪等汽车和发动机厂家,市场占有率高达25%。

阜新液压产业已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阜新国家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有规模以上企业141户。2013年上半年,该基地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工业总产值175亿元。

今年5月,大唐阜新阜蒙四方庙风电场项目、金山能源阜新阜蒙双山子风电场项目取得国家拟核准计划。2012年阜新市全年发电量112亿千瓦时,其中24亿千瓦时是风电。这意味着,阜新市每用5千瓦时电,其中就有1千瓦时来自风电。今后10年,阜新市每年都将开工建设百万千瓦风力发电场,风电之城,名声不虚。

另外,大唐集团在阜新市的2个煤制天然气项目也发展态势良好,在为辽宁省提供稳定气源的基础上,衍生煤焦油、硫磺等大量副产品,对带动阜新市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随着一个个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华能、华润、大唐、中国风电集团等电力巨头纷纷入驻,大金重工、新疆金风等多家制造企业也纷纷落户阜新。

如今,阜新市已逐步形成了煤化工、液压、氟化工、皮革、板材家居、铸造、农产品加工、新型材料、新能源、玛瑙十大产业集群,煤电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转型初期的53%下降到23%,接续产业逐渐上升为主导力量。

城市建设与生态恢复并行

5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如今的阜新市,可谓焕然一新。今年上半年,在辽宁省政府通报的16项经济发展指标中,阜新市有8项指标增幅排在全省前三位,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个成绩的取得,对阜新来说实属不易。

曾经低矮破旧的工矿棚户区被一个个新建小区取代,漫山遍野高高架起的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不停地旋转,矸石山变成了生态景观公园,流经城市的细河如今碧波荡漾,细河公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10年变迁,青山为证。在经济转型的同时,阜新市生态环境建设大面积修复。为老百姓打造和谐宜居城市,一直是阜新市的发展方向。2012年,阜新完成闭坑矿生态治理项目47个,面积259.6公顷;完成生产矿生态治理项目24个,面积105.4公顷。

“以前住在阜新的人都知道,这里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近几年来风沙小多了。”市民刘军说。

与此同时,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从北京回到故乡阜新办事的市民李月说:“我感觉变化最大的算是玉龙新城吧,每次来都感觉家乡和大城市接轨了。”

玉龙新城位于阜新主城区北部,依托老城区而建,同老城区相比,承担了功能补位、环境提升、结构拓展三大使命,给阜新市的城市规划带来新生机。

王艳和姐姐都爱打乒乓球,没事就和姐姐在阜矿集团的体育馆里比赛,她说:“感觉近几年城市变化非常大,从市容到生活。身边的职工生活也改善较大,很多买了新房。”

8月7日,由于就业渠道更加广泛,阜新市也取消了叫做“神牛”的人力车,结束了这段独特的历史。

市民孙涛说:“‘神牛’取消了我心里还有点不舍得呢,毕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想到这些人有更好的出路也很开心。”孙涛介绍,身边的人大多都有了车。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