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共有5个省(自治区),和煤炭重地陕西、新疆以及新贵宁夏相比,甘肃与青海的煤炭工业稍逊风骚。
当前冲击
和全国一样,甘肃与青海的煤炭市场在上半年也延续了下跌的走势。其中,甘肃原煤产量2154万吨,同比下降9.04%,销售量2100万吨,同比增长1.40%。和2012年的平均综合售价相比,甘肃三大煤业集团的煤炭价格均有较为明显的下跌。窑街煤电集团、靖远煤业集团和华亭煤业集团的价格分别由456.04元/吨、440.84元/吨、460.24元/吨,下降到450元/吨、320元/吨~380元/吨和290元/吨~300元/吨。
青海的情况更糟一些。上半年,该省生产原煤1044万吨,动力煤与焦煤大体五五开。动力煤大客户合同价同比下跌20元/吨,跌幅不大,但后续降价的压力很大;高指焦煤价格从高峰时1200元/吨下跌到550元/吨。青海能源发展集团上半年销售动力煤86万吨、焦煤97万吨,而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13万吨、700万吨,焦煤销量下降幅度超过80%。
对于甘肃与青海的煤炭企业来说,“强敌”环伺是一大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市场形势好时,各方或许相安无事;在市场形势低迷时,周围省区的煤炭产量大,大量煤炭便有可能乘虚而入。2010年至2012年,甘肃平均每年从新疆调入煤炭1700万吨以上,平均每年从宁夏调入煤炭近700万吨,而全省平均每年耗煤不超过6000万吨。青海的煤炭产量小,多调入一点煤炭,都有可能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今年上半年,甘肃、宁夏等地的煤炭充当了这个“多一点”的角色,给青海煤炭市场反复造成冲击。
冲击带来的结果是本地煤炭企业的限产与库存增加。占甘肃全省煤炭产量逾八成的三大煤业集团均有不同程度的限产,青海全省的煤炭库存已经超过330万吨,而这又会产生新的降价压力。
长远规划
当然,“强敌”环伺也并非都是弊,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周边地区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甘肃与青海的煤炭产业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在两省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到“积极开发利用新疆等外来煤炭资源,抓好张掖煤制天然气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青海省“十二五”规划也提及“充分利用省内外煤炭资源,以煤炭清洁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煤化能源下游产品”。
将蓝图变成现实并非易事。根据规划,到2015年,甘肃和青海的煤炭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1.18亿吨和2000万吨,对于近年来煤炭年产量没有超过5000万吨的甘肃和煤炭生产能力长期低位徘徊的青海来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在深加工项目上马后,如果本地的煤炭不能在提升规模的同时降低成本,市场很有可能被其他省区的煤炭大量挤占。
或许正因如此,与同地区其他3个省区相比,甘肃与青海能源产业长远发展都没有过分倚重煤炭。比如,甘肃将自身定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到2015年,其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的装机规模将达到1800万千瓦以上,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36%;到2015年,青海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要达到40%,而柴达木的发展目标是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未来或将达到2000万千瓦的发电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