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调结构”需迈几道“坎”?

2010-03-19 10:42:44 上海金融报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成为其传递出的最强音。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参加多个代表团审议时,多次纵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作“动员”,足见中央对于“调结构”、“促转变”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高增长,但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部需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证明过分依赖世界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阶段性胜利后,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为应对危机冲击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当前,在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目标后,“调结构”无疑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之一。

笔者以为,下一步中国经济要实现“调结构”的华丽转身,仍需迈过几道“坎”。

首先,仍需平衡好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轻消费”,两者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去年中国经济虽然实现了“保增长”,但经济增长失衡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尤其是2008年末开始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仍然体现了“投资独大”的局面。温总理说,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政府的大智慧。在调结构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需要实现转变。今年初,在沿海地区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用工荒”,这其实正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的加速实现。伴随着中国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广大农村地区的80后与90后开始登上社会舞台,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东南沿海地区再走依赖廉价劳动力、低附加值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有必要对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而目前国家正在推行的区域振兴规划,则给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有望加速中国经济的区域结构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各区域必须按照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明确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才会趋于合理,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重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再次,从去年开始,“低碳”

这个词语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在今年的“两会”上,“低碳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一方面,国内能源稀缺的约束、环境恶化的压力,迫使我国必须彻底变革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促使产业转型,走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道路。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把低碳经济视为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毫无疑问,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制高点”。但是,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平坦,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此外,我们还不得不正视去年很多新能源项目在各省仓促上马,造成风能和多晶硅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因此,如何加快发展,合理布局新能源和低碳经济,这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给予明确而清晰的规划。

最后,调结构需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此前,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我国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可以说,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而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是创新型国家建成的基础。中国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别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调整经济结构时不我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硬仗,也是历史和时势赋予的巨大机遇和使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结起来就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当前,我们应在继续巩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趋势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在“调结构”、“促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调结构 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