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上海自贸区的真正突破在哪里

2013-09-10 10:06:20 中国石油报

8月22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将此举与当年经济特区的设立相提并论。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成为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改革与开放并行,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倒逼改革。继特区之后,又出台了高新区、开发区、保税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新区等等特殊区域政策。但开放的空间还很大。今年6月伦敦八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美欧正式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谈判,要将美欧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一半。届时,中国恐将被排挤到新的国际贸易体系的边缘,面临“二次入世”风险。

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及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另一种是狭义的自贸区,指在一国的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属狭义自由贸易区。

不难看出,此次上海自贸区试点是新一届政府在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那么,上海自贸区的真正突破在哪里呢?

首先是法律的突破。8月30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做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所以,上海自贸区是第一个在中国领土内拥有法律豁免权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

深圳特区的特殊地位之一,就是全国人大曾经向深圳给予特殊的授权,深圳市可以单独立法。不过,深圳特区的法律突破仍在国家一级层面的法律框架之内。而上海自贸区向全国人大寻求的法律豁免问题,应该超越了地方政府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权力的范围,其法律突破的范围值得期待。

其次是制度的突破。在拥有法律豁免权的前提下,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尤为关键。上海自贸区的突破不是对外开放,而是对内改革,是对制度的突破。保税区着眼于开放程度、优惠政策和配套规模,而自贸区则面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的红利。

显然,这次自贸区建设的意义,已不再是一个区域性对外开放的范畴,正在变成一场新的制度改革的起点,从而推动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

再次是金融的突破。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核心是金融改革。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允许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有望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实质就是实现金融的自由化、汇率的国际化、利率的市场化。政府放权是自贸区自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关键。只有放松政府管制,转变政府职能,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地给予市场主体,才能提高企业投资的自由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活力。

当今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时期,“调结构”与“促发展”并举,成为新一届政府的艰巨任务。上海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将不再与中西部比速度,而是比转型,比制度创新。这一点,对所有大型国有企业都是一种压力。在发展转型上,中国石油也应当有所作为。

一要读懂大势。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改革的升级版。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体,中国石油这样的国有特大企业,更应该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主力军。上海自贸区试点,释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国际化、制度化、自由化,即中国政府通过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通过国际化竞争规则倒逼国内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度化建设保障市场竞争的自由化。中国石油需要读懂这一改革之大势,要前瞻性地关注国际化、自由化、制度化将给企业带来的全新挑战。

二要苦练内功。“走出去”多年的中国石油在国际化竞争中愈加成熟,而未来在“家门口”将遭遇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国际汇率波动将给中国石油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准入机制的降低甚至废除将迎来国际巨头的直接挑战,市场化将进一步冲击国有企业获取利润的传统模式……变革当前,中国石油必须潜心修炼内功,创新企业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新的市场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已经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收获改革红利。

(作者陈中宇,为冀中能源井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经济师)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上海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