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榆林荒漠上矗立的一套万吨级试验装置,填补了我国用煤炭替代石油生产高端化学品芳烃的技术空白;即将在此基础上放大100倍建设的工业化生产基地,更将承载我国新型煤化工、西部产业承接的发展意义。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公民说:“这个百万吨级煤制芳烃项目,不仅是华电集团转型升级的范本,也对国家煤化工的发展方向具有示范引导作用。”
校企联手:首创煤制芳烃
芳烃,主要是生产聚丙乙烯(如一次性餐具、日用品和包装材料)和橡胶的原材料。我国芳烃生产主要依赖于石油原料,国内用石油生产的芳烃占到总量的97%以上。由于石油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导致近十年来一半以上的芳烃依赖进口。而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受制于主要进口国韩国和日本。
生产1吨芳烃需用8-12吨原油,我国富煤贫油,能否用煤替代石油来生产芳烃呢?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魏飞介绍,从技术原理上是可行的,就是把煤先制成甲醇,再以甲醇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生产出芳烃。这条技术路线上有三大关键技术,即煤制甲醇、甲醇芳构化和芳烃分离转化。第一和第三项在国内外都已有成熟技术,但甲醇制芳烃的工业化技术尚属空白。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了十多年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打通了煤制芳烃的整个技术链,只需消耗5吨标煤就能生产1吨芳烃。“但技术一直没能走出实验室的大门。”魏飞告诉记者。
华电集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清华捧着这样一个“金饽饽”。“如果开发煤制芳烃产品,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对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局面、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云公民认为,值得一试。
2011年,华电集团旗下的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开始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和成套工业技术。当年7月,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在陕西榆林开工建设。今年1月13日,试验装置投料,成功生产出芳烃。3月18日,“流化床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开发”和“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两项科技成果,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
转型升级:从卖煤到煤化工
这项世界首创的煤化工项目,竟然由一家发电企业做成了,引来业界一片惊叹。
“其实我们当年到榆林拿煤也没想到会做高端的煤化工,只是简单地想,要发电,手里若有煤日子会好过一点。”华电煤业董事长丁焕德坦言,从单纯把煤当燃料来卖,到做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转型升级的过程。
2006年华电煤业到榆林参股陕煤集团,还只是想建几个坑口电厂,使煤和电同步发展;2007年华电自己的第一个项目榆横煤电开工,也只是打算把榆林打造成煤电基地。“后来我们又想,是不是可以立足于就地转化,做煤的深加工?”丁焕德说,目前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只有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才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华电锁定了煤制芳烃项目。今年1月这个万吨级煤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的成功,为后来的百万吨级成套工业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华电将榆林打造成国内最大的煤电化热综合能源基地和西北最大的芳烃产业园的蓝图也逐渐清晰。
“以煤制芳烃项目为引领,华电集团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推创新、提效益的步伐,从单一发电集团转型为发电、煤炭、金融、工程技术四大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性能源集团。”云公民说。华电集团已跻身世界500强,2012年利润总额108亿元,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控股煤炭产能达到4600万吨/年。
打造“范本”:延伸产业链
丁焕德透露,试验项目成功后,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工业化项目——百万吨级煤制芳烃工业示范装置的建设,力争在2016年建成投产,届时华电将基本实现煤炭的就地转化。
不过,人们仍有疑问:从万吨级过渡到百万吨级是否存在放大风险?工业化技术是否存在障碍?一个电力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煤化工人才?
魏飞告诉记者,清华在相关放大技术上的研发足够成熟,从万吨级到百万吨级能够从容应对。相关生产设备虽需定制,但与其他煤化工生产设备具有相通之处。陕西华电榆横煤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彥鸿介绍,华电收购了当地一个化工厂,接手了2000多名职工,不过仍需进一步培养新型煤化工人才。
再下一步,华电集团将在榆林布局从煤—甲醇—芳烃—聚酯的煤基芳烃到下游衍生物的产业链,实现榆林地区煤炭循环经济综合利用。“这对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推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魏飞说。
他还认为,榆林“范本”在全国的放大效应明显。“如果这个项目成功,意味着在其它煤炭富集地区比如新疆,也具备规划相同产业链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