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4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将超过50%,OECD国家将减排80%—90%。为了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温度大约上升2°C的目标,新兴经济体也不得不尽快减排。
能源转型是产业革命的驱动器
与低碳转型一样,工业化首先是能源体制变化过程。18世纪末之前,前工业化社会的基础是一系列有限的能源,水、风、柴火、泥炭和驮畜限制了生产能力扩张。能源的可获得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担心经常存在。1780年前后,人们开始使用生物能源。
到20世纪初,化石能源运输工具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持续扩张,大多数国家继续依赖传统能源。工业化国家能源制度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化石燃料时代”大约始于1820年。能源从畜力、人力和木质泥炭转换为化石燃料,使经济发生了彻底变革。燃煤蒸汽机、船和铁路,将工业社会推入一个相互连通、加速升级和一体化的时代。
到19世纪中叶,即便是在欧洲,煤炭也只是提供了很小一部分能源,但煤炭的使用量稳步增加。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对石油进行商业化开采,开始了使用原油的历史。在世界经济史上,矿物燃料(煤和石油)向生物燃料前进,用了大约70年时间,到19世纪末,全球大多数人口仍然依赖传统能源交通工具。日本是追赶、学习和加快化石燃料发展的典型例子。1860年,日本的能源技术与英国还有好几十年的差距,但到1900年追上了英国。
从1880年代起,化石能源制度的优势引发了第二代改进型的工业革命,它以电力(灯泡、电力发动机、发电技术)、化学和汽车等新能源运输工具为基础。由此,能源革命引发了复杂的自控创新循环系统。这也伴随着无线电广播(1895)和电影(1895)等其他创新。
向“化石能源世纪”转变,不仅意味着经济技术本身的转型过程,能源还成为一种“文化主旨”。科学和产业之间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化研究时代,如西门子于1866年发现了电动原理,爱迪生发明了发电和输电技术,而且他们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化。化石能源运输工具完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不再被迫依赖基本的自然力,特别是取火方式。通过蒸汽机,化石燃料释放了先前难以想象的动力和应用可能性,提高了农业和新兴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铁路加速了不同地域的相互联系。
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商业科学和经济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将工业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定义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1848年,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概述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分析了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部门经济的趋势。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
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投资案例均表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向气候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有相关方面的政治意愿。单纯技术评估的视角,恰恰忽略了这一过程伴随着的全方位社会变化。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于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发展峰会上首次提出的。当时高碳发展机制还相当稳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表述对政府决策、公司投资战略、人们的政治态度和偏好的影响还微不足道,寻求改变的机构规模很小且能力有限。在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早期阶段,旧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发展路径所需要的技术、政治和公共基础设施还没有设立,因此转型过程步履维艰。
20年后,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依赖化石能源的增长模式是没有前途的,很多国家和经济体的传统发展方式不断削弱。传统发展方式的支持者越来越处于守势,他们试图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议或国内改革进程中推迟向“后化石燃料经济”转型,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辩护,鼓吹不务实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向气候友好的经济转型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需经历一个不断演进的非线性过程。例如,最初“增长极限”模型受到怀疑,受到排斥,并被认为是很天真的理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和1992年的里约峰会,都对传统增长路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至此,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但尚未取代传统的增长理念,新旧发展模式协同演进。2007年,《斯特恩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的成本,引起世人很大的关注。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使全球很多公司和政府部门认识到,化石燃料确实不能作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基础。
至今,尽管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合理性还没有达成共识,成效不是很明显,但向低碳经济转型已被认为是大势所趋。然而,在国际层面,这些变化并没有同步发生,传统的和新的发展理念并存。低碳经济的创新者及其建立的机构,不断推动向气候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而世界银行仍有部门支持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阻碍向低碳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向气候友好的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者、议程和公约越来越重要。
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力,是否最终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形成不可逆转的潮流,尚未可知,但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降低了转型成本,与此同时,赞同结构转型的机构数量与日俱增,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低碳发展的路径依赖。可以看到,大转型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确实可能会发生。很多经济体的低碳技术、低碳政策和低碳投资正变得日益重要,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之政策的合理性日益增强。
向气候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不是单个“事件”或一场“战役”,而是多重变化同时出现的过程。经济转型的诸多内在动力不断积累,相互作用。统计学家认为,“高位互动”的影响比各部分的影响的总和要大得多。有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协同演进。我们认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动力和趋势、学习过程和能力的相互结合,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发展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允许并支持经济发展路径向气候友好型转变。
(作者系德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文齐/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