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掀起的页岩气开发热潮正在消退,能源市场翘首企盼的“页岩气革命”几乎看不到踪影。
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所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而截至2012年,我国页岩气的产量大约只有2500万立方米。一位央企内部人士无奈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当前形势来看,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所谓的“页岩气革命”也只是个泡影。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解析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困境:页岩气这碗饭,以前,吃不着的人争着想吃上,但现在,端着这碗饭,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下口。
通过国土部招标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企业中,目前绝大多数还没有开始对其获得的页岩气区块进行实质性的勘探,已经开展实际工作的也遭遇“探而无气”的尴尬,有的企业甚至开始打退堂鼓,投资热情已无法遏制地下滑。
7月,华东一家会务公司因为没有邀请到足够多的参会嘉宾而取消了他们的页岩气论坛。而正在酝酿的第三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也迟迟没有定下时间表。
中国页岩气发展为何遇阻?有人把问题归咎于“三桶半油”对优质资源的垄断,能源市场缺乏竞争。除此以外,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开发风险偏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都导致开发成本过高、利润太薄,影响企业开发获利。最终,企业投资热情减退,页岩气开发原地踏步。
此时,曾经的一个老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中国真的需要一场“页岩气革命”吗?
“页岩气革命”的遐想
夏日炎炎,几家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中标的企业已开始行动。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山川沟壑中作业,希望从脚下页岩层中发现宝藏。
他们在寻找页岩气,一种吸附游离在页岩中的天然气,让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出口国的资源。
在地质变迁中,大量的动物、植物等有机物沉积,形成了产生烃的岩层,这些烷烃成分的气体在页岩中就是“页岩气”,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2011年7月,我国首次进行页岩气探矿权招标,6家国企受邀参与4个区块竞标。结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河南煤层气”)拿下两个区块,剩下区块流标。
2011年12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进行管理,规避掉法律对于天然气开发进入的管制,页岩气探矿权进入市场,可独立出让。
2012年,第二轮页岩气3年探矿权招标向全社会公开,共计83家企业蜂拥而入,最终,16家企业中标19个区块。其中,有两家民营企业中标。
中标企业必须遵守承诺,开始向这19个区块投入重金。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页岩气开发经验,中标之后,找资金、找人、找技术、找服务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自去年9月以来,添利百勤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百勤油服”)总裁王金龙开始变得很忙,他的办公室里常常坐满了想要参与或是已经中标的企业代表。有的是为页岩气开发技术而来,有的是为了解项目前期如何操作,而有的则希望百勤油服能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们到手的页岩气合同将近1亿元。”王金龙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对此,一位中石化的内部人士透露:“一个亿算不了什么,中石化在特殊井高端服务上的合同达几千亿元。”在他看来,百勤油服只是在一锅汤中分了一勺。
作为中标的两家民营企业之一,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瀛山西”)以4亿多元人民币的勘探投资资金赢得了贵州凤岗页岩气二区块。
“如果具有开发价值,一口气井日产气起码在2万立方米以上,一立方米气卖2块多钱,每立方米能挣1块钱,国家再补贴4毛钱。如果一口井一天出5万立方米气,一年一口井就能挣2555万元,10年就能挣2亿多。”华瀛山西副总经理付英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粗略估算令人兴奋。
中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遐想一度令整个市场为之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