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转场或坚守?中国光伏的海外博弈

2013-08-20 08:34:08 中国企业报   作者: 李致鸿  

看完了 “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协议”的邮件后,浙江龙柏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柏光伏)副总经理王小鑫重重地扣上了笔记本电脑。窗外正风雨大作,他的心情同样充满阴霾。

这一切都要从7月27日中欧达成的价格承诺谈起。在那份承诺协议中,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同时,中方承诺将每年出口到欧洲的组件限定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避免从8月6日起拟征收的47.6%高额关税。

在局外人眼中,这或许是再欢喜不过的结果,但对众多光伏企业而言,这仅仅是另一个开始。在定量定价的双重逼迫下,“无奈”成了这些企业共同的表情。转场还是坚守,成为一道难度极高的必选题。

尴尬的价格

“签了有价无市,不签又出不去手。”两难的局面,让王小鑫眉头始终紧锁。“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协议不好,但是勉强可以接受,但站在小企业的立场上,这份协议意味着小企业欧洲梦的破碎。”王小鑫说。

在中欧光伏价格谈判历经的十个多月里,龙柏光伏从作为应诉企业参加谈判,到后来的退出,始终颇受关注,而因为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使这家光伏企业显得更加“另类”。

“我们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说完这句话,王小鑫便沉默不语。

让王小鑫如此激动的,是协议中这样一条规定:“欧盟有权在它认为适当的时候,单方面撤销协议,但中方企业必须持续该协议6个月。”

王小鑫认为,这对企业而言,明显是不公平的。

而更让王小鑫感到难以接受的,则是协议中关于中国光伏的价格。据了解,此前中国小企业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价格基本上是0.45欧元/瓦,大企业是0.48欧元/瓦,欧洲本土是0.55欧元/瓦—0.6欧元/瓦,而现在中国企业的价格被至少提高到0.56欧元/瓦。

价格的变动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王小鑫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国产手机和国外知名手机,同样的功能,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价格的吸引力选择国产手机,但如果国产手机和国外知名手机价格相差无几,还会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国产手机?同样,当中国光伏产品和欧洲光伏产品价格接近时,消费者就会考虑选择哪一个更值得信赖、服务更好的企业。欧洲企业难免有本土优势,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络,比我们,尤其是小企业要健全。”

民生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对记者表示,光伏组件的成本每年都要显著下降,而中国企业在未来2年(协议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放弃了降价的权利,其价格很可能会很快被台韩等地区企业赶超。

“我记得,2002年迫于市场压力,中国彩电出口企业与欧盟达成了固定‘价格承诺’下的40万台‘出口配额’协议,康佳、海信、长虹、厦华、海尔、创维、TCL等7家中国彩电企业与欧盟签订了‘价格承诺协议’。结果由于欧元汇率变动以及机电产品成本快速下降的原因,到2005年,承诺价格已经高出市场价格60%以上,导致中国彩电产品实质上不可能进入欧盟市场。而光伏成本下降速度甚至可能快于电视机产品,而此次的价格承诺与2002年的案例何其相似啊!”王海生说。

被迫转场

尽管困境重重,但王小鑫仍然不想就此放弃欧洲市场。他认为,培育一个良好的光伏市场非常不容易,这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地域、环保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欧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只是要想守住这个市场,尤其是小企业,可能是要转变方式,比如发展转口贸易、将生产线搬到国外等。

“有时转口贸易就像是在打游击战。”王小鑫打趣地说。“我们与欧洲商人找一个第三地进行转口贸易,该地光伏产品出口量突然地连续增加,势必会引起欧盟的注意,这时欧盟就会介入调查,最后就会限制该地的转口贸易,我们不得不另寻新地。”

其实,将生产线搬到国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光伏企业的选择。此前,光伏巨头英利集团的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就向外界释放信号,英利正在考虑将生产基地撤离中国,可能搬到越南、非洲等新兴国家以减低成本。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南京中电光伏有限公司已将生产线搬到土耳其,宁波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的生产线正在越南建造……

而在新兴市场建立合资公司也被看做是一项“以退为进”的战略布局。早在与欧洲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开始之前,国内部分光伏企业就已经对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新兴市场暗潮涌动。

去年2月,索日新能源拿到了日本光伏市场的JET认证,成为浙江第一家、中国第七家拿到日本准入证书的光伏企业。该公司总经理虞彦坚告诉记者:“我们在产品大量销往日本市场的同时,又在进行一项新的动作——在日本建合资公司,直接做终端市场。这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日本生产销往欧洲,照样可以把我们销量保住。”

不过,即便转战日本,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据悉,中国国有太阳能电池企业宁夏银星能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俊前不久就有“我们完全被欧洲市场拒之门外,希望在日本东山再起”的豪言壮语。然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日本市场虽然是个开放的市场,但中国的光伏企业和日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的企业靠价格取胜。如果有一天中国企业真的威胁到了日本企业,像夏普这样的大公司会把现在实验室里还没必要透露的技术拿出来,而且日本市场可能两年后就会走下坡路。”

鉴于欧洲市场的现状,虞彦坚也有着自己的考量:“目前新兴市场的容量除印度、日本市场外,很少有需求量超过吉瓦级的市场,恐怕少量几个中国企业的进驻就能够满足当地需求,当大量中国企业转移出货目标时,这些市场很容易出现饱和。”

小光伏企业生存危机

除市场之外,出口配额也让王小鑫感到无奈。据了解,由于部分光伏企业的强烈反对,原定的“6:3:1”分配方案已经调整为“6.5:2.5:1”,无论方案如何改变,但分给中小企业的那个“1”却始终没变。据悉,明年中国获得的配额是7G瓦,而今年8月至12月的配额是1.8G瓦。

王小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光伏小企业数量最多,但配额最少,可谓是狼多肉少。我们公司年生产能力是70M瓦—80M瓦,如果签了,今年能被分到的也就是2M瓦,仅仅相当于我们十天的产能。”

王小鑫坦言:“造成今天光伏企业困境的首要原因是全行业产能过剩,但这主要是因为几家大企业盲目扩充产能造成的。”他认为,因为全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双反”, 后果却主要由小企业来承担,这同样很不公平。

随着价格承诺的尘埃落定以及国内市场的蓄势待发,大企业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调整为“立足国内、坚守欧洲和开拓新兴”。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所谓的“全球布局”本身就是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打拼出的欧洲市场,如今在利益份额的压制下,变得暗淡无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中小光伏企业表示期望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以渡过难关。“小企业同样为国家税收和产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我们公司新近开发的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拉电的项目就很受欢迎,但因为市场不够大,大企业不会去做, 如果单靠大企业,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或许将落后10年。”山东烟台日新灯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来团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