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10大光伏企业负债总额仍超千亿元人民币。由于产品毛利大幅下降、金融机构信贷收紧、应用扶持政策及资金不到位、商业信用环境尚不健全等,国内光伏企业账款拖欠现象仍较严重。
工信部8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2012和2013年一季度光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60天、104天和116天。随着产业整合及企业破产、重整等不断深入,呆坏账情况可能进一步加剧。
工信部认为,光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部分企业年内有望扭亏。随着组件价格上升和成本下降,企业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观,部分企业毛利率已转正,个别骨干企业毛利已达约10%,有望年底扭亏为盈。中欧光伏“双反”案和解方案初步达成,对推动产业走出困境具有积极作用。
全球光伏市场持续增长,重心向中、日、美等国转移。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16GW,同比增长9%。其中中国约2.8GW、日本约3GW、德国约1.9GW、美国1.6GW,四国总计约占全球60%。市场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预计全球年增装机量将达35GW,其中欧洲约10GW、中国约8GW、日本约5GW、美国约3.5GW,市场重心逐渐由欧洲向中、日、美等国转移。
国内市场迅速扩大,并网问题仍是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中国上半年2.8GW装机有1.5GW来自去年第二批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工程,1.3GW为大型光伏电站;全年装机有望达8GW,其中大型光伏电站5GW、金太阳示范工程2GW、分布式发电示范区1GW。但光伏电站与电网建设周期不同步,电站与电网发展规划的协调仍将是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的关键。
虽然上半年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但有业内资深人士8月15日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政策看起来出了很多,关键的东西没有。度电补贴标准,并网实施细则,产品标准、安装标准等等没有,电站收益不可期,谁敢放贷给光伏?”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还表示,目前的政策是“补课”,因为以前没有,但现有的政策远不够。一是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来,碰到难点都在踢球;二是金融政策支持跟不上,现在企业融资困难,运营都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上半年中国在产多晶硅企业仅8家,其中江苏中能产量2.2万吨,约占全国的71%,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近 80%多晶硅企业停产,部分停产时间过长、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受产品价格压力影响,部分能源资源丰富、电力成本低的地区(如新疆、内蒙等)逐渐成为多晶硅产业转移重要方向。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据其了解,多晶硅企业还在产出的企业也就3到4家,并不像媒体报道所称的还有8家,“苦日子是没到头的,不像报道的那样,媒体报道与实际距离不小。”他提及,协鑫产能号称6万吨,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4万吨,甚至更少,成本不会低于20美元,都是买进口料充数。“去年协鑫亏了35亿,今年不会比去年少”。
在生产制造环节,多晶硅总量同比略有下滑,但发展形势向好。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在产多晶硅产能约9万吨,占全球约20.5%;产量3.1万吨,同比下降25%,占全球约27%。产量逐渐回升,从1月份的3600吨增至6月份的6500吨,少数已停产骨干企业正计划复产。
多晶硅进口量仍居高位,全年进口量有望减少。上半年中国进口多晶硅3.9万吨,同比持平,主要来自美、韩、德等国,进口占比分别为33%、29%和24%。随着中国对美、韩等国多晶硅“双反”措施的陆续实施,全年多晶硅进口量有望减少,预计在6-8万吨之间。
电池组件方面,生产规模保持平稳,出口渐呈多元化。上半年中国电池组件产能超过40GW,占全球约67%;产量约11.5GW,占全球约67.5%,同比持平。出口量约7.5GW,出口额近50亿美元,同比下降37%。欧洲仍是主要出口地,但占比已由去年同期的近70%下降至约50%,日、美、印等国出口占比不断增大。
组件价格缓步上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与国际价格趋势相同,国内的多晶硅电池组件价格从2013年初的近4元/瓦上升至目前的4.3元/瓦。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行业主流生产成本下降至0.6美元/瓦以下,部分骨干企业已近0.5美元/瓦,年底有望降至0.5美元/瓦以下。
重点企业出货量持续增大,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骨干电池组件企业出货量同比均不同程度增长,市场优势不断增强,上半年中国前7位组件厂商出货量已超5GW,约占全国总产量45%。同时产业整合也在加速进行,无锡尚德、恒基光伏等相继破产重组,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