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场发电成本过高,市场规模却想取得突破,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结构性矛盾注定光伏行业在未来几年必定是温而不火。
政策余热还剩多少
中国光伏陷入了漫长的困境期,企业存活靠政策和信念来支撑,大家盼望新政出台,伺机启动项目捞取补贴红利。肯定的讲,中国光伏企业目前绝大多数仍是抱有投机心理,还没有投资者靠卖电来获利,民间资本、基金、银行等机构对光伏行业继续“冷处理”。
政策对新能源行业发展至关重要。2005~2010年,中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各省市都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太阳能热利用发展项目。而且,商务部、财政部还将太阳能热水器纳入家电下乡范畴,让农村居民享受13%的财政补贴。上述一系列措施让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政府从2008年“金太阳”示范工程开始,也给予了光伏产业极大的政策扶持,为何光伏发电难进“寻常百姓家”,也爬不上工商业用电价格较高的企业屋顶?笔者认为,光伏与光热相比,太阳能热水器具备经济性和实用性,这是其普及开来的根本,政策是一个必要但非决定性的刺激因素。
就经济性而言,普通的太阳能热水器价格约为2000元,老百姓便可负担得起;就实用性而言,热水器并非复杂的系统工程,安装流程和维护环节简单,的确为居民使用热水提供了便利。所以,如此物美价廉的太阳能产品配以有效的激励政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
光伏产业的发展注定是漫长的,因为其自身价值极其偏弱,这是行业发展缓慢的主因。首先,笔者认为光伏发电成本的测算过于理论化。目前,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装机成本约为7元/瓦,屋顶系统成本为9~10元/瓦,这种成本几乎逼近极限且建立在全行业全线亏损的基础之上。基于这种成本下的暴发,光伏企业必死无疑。同时,光伏成本的计算忽视了无数个潜在问题,包括设备维修、电网限电、投资者发生变故、自然灾害等。光伏发电自发自用方式取代传统的电网供电模式,要业主去做出改变,需要整个光伏行业具备极强的经济性。
其次,政策对光伏行业发挥的影响逐步减弱。政策仅适应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光伏发电无竞争力可言,无奈与政策的强力推动作用,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小高峰。但当行业发展步入中级阶段时,光伏产业对规模化的渴求加强,政策恐怕面临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
目前,中国经济下滑程度严重,股市跌破1900点,政府财政吃紧,扩大财政补贴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方面,光伏产业渴求的是暴发,不是简单的政策刺激,在装机量和政策层面存在巨大矛盾,政府也只能下调补贴幅度,用一定数额的钱尽可能的启动更多的光伏市场。实际上政策对光伏产业的主导作用已经消退,只是尽可能的维持一个市场,中国光伏产业也由此进入了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之间的断层阶段,行业发展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中国光伏产业普及被提早提上日程,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是否具备了应用光伏发电的软环境和经济基础。部分行业专家认为,“分布式”发电和光伏暴发纯属炒作概念,也是巨大产能倒逼政府作出的决策。地方政府把光伏制造环节的蛋糕做大后无处消化,只能用启动国内市场来转移视线,摆出一副政府救市的姿态。
笔者同样认为,光伏大面积应用不适合当前的国情。光伏与新能源车的发展历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其起步时间早,受国家重视程度也不输光伏,以至于前几年很多车企调整战略,将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制造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十多年时间过去了,2012年中国汽车销量为1930.64万辆,新能源汽车仅占12791辆,且新能源汽车的买主多为政府机关,鲜有个体用户问津。
造成新能源车未能量产上市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技术不成熟、价格高昂、配套不完善是最大的障碍。包括本田在内的很多大企都意识到,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汽车可能要并存几十年。
光伏行业的发展必将延续新能源汽车这一路线,急于求成不解决问题。从经济属性看,即便依靠国家层面的适当补贴,光伏系统的投资价值依然偏低。而且,光伏发电初始投资成本过高,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差甚远,这一点与中国国情严重不符。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094美元,同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新兴光伏国家的人均GDP普遍超过45000美元,因此,上述国家居民投资光伏系统的热潮不会在中国出现。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保意识、房屋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未形成支持光伏发展的软环境,光伏系统的普及需要低成本,亦需要合理的商业模式,让投资者能够“分期付款”。
对居民和企业主来讲,光伏系统实用性肯定不如传统火力发电,其自愿安装光伏系统的可能性非常低。笔者认为,中国光伏发展急需借鉴国外“房屋租赁模式”,即光伏系统具备了投资属性,投资者租赁业主屋顶,避免业主一次性投资过高。居民和企业主通过购买光伏电力来使投资者获利,这一模式势必会占据主导地位。
“房屋租赁模式”更加适合中国光伏市场,当然,这需要光伏发电成本具备竞争力,投资者有利可图,民间资本和投资机构才能具备投资热情。不管何种商业模式,减少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光伏发电成本真正具备竞争力才是王道,传统的B2C估计在十几年后才会到来。
当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房屋租赁模式”会迅速刺激市场需求,但这需要电网做出重大让步,即电网公司不再具有电力的惟一专卖权,允许电力自由交易。
如何满足电网企业利益
光伏发电的终极目的是应用,离不开电网企业的强力支持,电网发挥的作用甚至比光伏行业本身还要大,因此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顾及电网企业利益诉求是光伏行业早晚要考虑的事情,而且是必须考虑的。自2011年以来,光伏企业连续7~9个季度亏损,已经自顾不暇,最主要的是目前光伏行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补贴,僧多粥少的现状让光伏行业无法兼顾电网企业相关利益。
2012年,国家电网作出表态,对6kW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实行免费并网,中国光伏行业由此把电网企业当成了“活雷锋”,在启动国内市场时只关注政策,忽视了电网企业“变脸”造成的潜在风险。
对电网企业来讲,接纳新能源发电对其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第一,单个小型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电网企业需派人进行评审、验收、调试等,估计需花费1.2万元人民币,并网成本较高。电网企业的爱心是有限度的,若大量分布式系统在中国各地出现,相信免费并网马上成为过去式。此外,分布式鼓励自发自用,本身就蚕食了电网集团的一部分客户群体,还要电网企业自损利益大力扶持,光伏行业过于一厢情愿。
第二,光伏发电确实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不如火力发电好调控,这一技术问题或许能够解决,但需要光伏行业给予电网企业一定的动力,不能仍靠电网企业的自觉性和国家行政约束来解决。
第三,中国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火力发电富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脚步放缓,暂时对电力的需求量不会出现大幅增长。电网凭借电力终端售价和上网电价之间的差价已经赚的盆满钵满,实在不愿意去接受并网成本高,毛病又多的新能源发电。
目前,电网企业对光伏发电的“友好”态度主要迫于高层压力,也因为新能源发电装机数量少,不成气候,电网企业适当的奉献爱心不会冲击其根本利益。但中国光伏要发展,不能长时间无限制损害电网利益,更主要的是考虑如何在国家扶持下形成各方受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理想情况下,光伏发电成本比火力发电还要低,终端电力售价受国家发改委的严格控制,电网收购价格降低,售价不变,获得的利润空间就增大。此时,电网企业愿意接纳新能源发电,技术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并网成本虽然大,但并网后利润空间的增大还是会吸引电网兴趣。这属于完全的市场化操作,估计在5~10年内不会到来。
因此,国家政策制定者和光伏行业需要用补贴来弥补这一缺陷,即做到少并网,不能将有限的补贴完全发放给光伏企业,而将电网企业的付出一直忽视下去。光伏发电离开补贴寸步难行,说明发电还是缺乏竞争力的,而且补贴只流向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某一环节,并未惠及电网,这样的市场绝不会迎来突破性发展。
笔者认为,国家每并网一个光伏系统,需给电网企业一定数额的补贴奖励,这部分奖励从光伏补贴中扣除。中国发展光伏的本质目的是应用,就应当从全局角度合理分配蛋糕,偏心和溺爱反而让光伏行业飘飘然,其“长大成人”后无法独立解决并网问题。
光伏产业是不是朝阳产业
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占据了绿色环保优势,一直被认为是朝阳产业。这种看法使得很多光伏企业在困难时期不愿意退出,大家等、靠、熬的心态浓厚,然而,度过寒冬就一定能迎来暖春吗?
中国光伏企业一直活在未来之中,幻想2015年中国光伏装机量能够达到30GW,2020年能够达到100GW,甚至展望到了2050年的光伏市场。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有多大的需求,一定会有多大的产量,产能会随着需求量的变化逐步变化,不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况且,以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后的眼光来看当前的某一产业,其需求量都将是现在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问题是企业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吗?
所以,笔者对朝阳产业有不同的定义,所谓朝阳产业肯定是市场规模发展较快的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润率丰厚。在21世纪初,互联网肯定是朝阳产业,十年过后又怎样呢,市场还是属于少量抓住机遇的企业,大量企业在互联网发展的后期搞团购网站、办新闻网站,都未能成功。
朝阳产业仅适应于某一产业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市场一片空白,只有少数技术精英和嗅觉敏锐的商家涉水,因此他们能够挖得第一桶金。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任何一个产业都是朝阳产业,造就了一大批行业巨头。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竞争的加剧,毛利率开始回归正常,朝阳产业也就沦为了传统产业。
光伏产业的发展路线不会脱离市场规律,而且,光伏行业起步虽晚,但资本和政府给予了过多关照,实际上它已经不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利润率和别的行业没有差别。笔者认为,光伏企业需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主要是衡量自身在这一领域是否具有技术优势,而不是衡量这一市场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不管市场如何好,其都是少数优秀企业的舞台,没有一个市场能让浑水摸鱼着长时间获利,这就是真理。没有朝阳行业,只有朝阳企业。
总之,光伏市场发电成本过高,市场规模却想取得突破,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结构性矛盾注定光伏行业在未来几年必定是温而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