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能源转型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彻底地把电,从传统的工业原料变成了金融商品或者是金融工具,有效地去调节全社会对一次能源的需求。
时下,在德国能源领域争论最大也是最火爆的的话题是:德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刺激新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的法律、方针、政策,而这些带有浓重计划手段色彩的措施,再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竟然导致了一个谁都不想看见、但也必然会出现的结果:电费上涨--三年不到的时间,居民普通电费上涨了近40%。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当初建设新能源之初,说好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级能源,可等到已经坐拥近25%新能源发电的今天,德国人竟然还要支付更多的电费?
两只手的角力
电价上涨的原因应该说还是很复杂,但是用一句话也能解释清楚:德国政府10年前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祭出了羡煞旁人的高额新能源补贴并且一下子锁定20年。
10年过去,随着越来越多的风能和发电出力,导致电力交易市场的挂牌价格大幅下降--而电力交易趸售价与政府允诺新能源发展商获得的每度电售价的差额就是政府的新能源补贴。交易电价越下挫,这个新能源补贴池也就越告急。
这听上去的确非常吊诡:一方面明明是电力上网交易竞价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却是消费者电费账单不断上涨。对此,计划还是市场,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其实已经无足轻重。但有一点确实已经引起德国朝野上下的无比重视:即制定一个政策,务必要对市场的反应和未来的长期发展做出足够切合实际的估算,切不可因为要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猛然推出某一政策,疾风劲火之后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再来收拾乱摊子。
不过,尽管德国人在能源转型这一超大项目上也犯了很多错误,却一直不缺乏面对问题的最基本要素:足够的诚意去解决之。
为了赢得德国民众的支持,加快德国骨干输电网建设,德国环境部与德国经济部日前和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就德国民众投资参与新输电网建设事项达成共识,并在柏林签署了协议。按照协议,德国民众将可以投资入股基于四条高压直流输电的德国新骨干输电网建设并可以得到最高5%的派息。
按照协议,民间资本最高可以占到总计200亿欧元电网扩建费用的15%,而个人投资的最小金额为1000欧元。此外,居住在电网扩建路线附近的民众将得到优先入股权。
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将在未来数月研究以及公布具体的入股方案和相关的电网扩建项目。尽管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但这项政策对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影响几乎是原子弹级的:要知道,欧洲央行已经对基准利率一降再降,已经抵达0.5%的历史最低位,而德国市场上通常的10年期住房贷款利率也不过才2%。
让普通民众也能分享能源转型的红利,是这一政策最原始的初衷。不过不少分析家表示,5%的利息所带来的也许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提高居民们对电网建设的认同度--这对能源转型这样的大项目来讲,几乎是至关重要的。
而由此引发的舆论和媒体关注,就是更加会让政治家们窃喜的了。不少德国能源领域的老教授和企业管理人员在近期的高层咨询会议上提出,能源这一传统工业引发全民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是几十年未有之盛事。面对舆情,希望政治家们能慎重对待,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玩耍小聪明。
应该说这样的忠告的确是有的放矢:今年,是德国的大选年。为了大选,德国环境部长已经多次表示,今年绝不会再度提高新能源附加费--尽管该补贴池已经赤字高悬。为了大选,也已经有更多的政治家站出来批评这项新能源电网投资计划:5%的利息还是太低了,应该给到9%。
几乎是和10年前新能源法出台时的一幕一模一样:并不是说某一政策在制定之初立意和实施细节有误,而是既然人们总是无法做到完全预估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威力,那么在拍掌叫好之余,是不是能再慎重,再慎重一点呢?
智能电网2.0起步
7月起,德国四大输电网公司共同推出灵活投切负荷调峰平台,这是智能电网进阶到2.0版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智能电网的重要标志负荷跟随发电出力得以实现。
此平台的推出是基于2012年底最新调整的能源经济法相关条款规定。根据规定,四大输电网公司将会每月提出总量为1500MW的调峰容量的招标公告。灵活投切的负荷将分为立即投切和迅速投切两种,立即投切负荷需要在1秒钟之内通过自动调频控制完成,迅速投切负荷需要在15分钟之内通过输电网公司调控完成。提供投切的负荷按照每MW每月收取2500Euro固定费用,然后根据实际被征召切断的负荷实现价格浮动,在40到400欧元每MWh之间。允许的竞价容量从最小50MW到最大200MW。提供容量的方式将会分为三种,每日征召或每周乃至每14天征召。
这个平台主要针对直接介入高压电网的大型用电单位,为大型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盈利方式,相当于提供一个可移动的小型调峰电厂----这也就是德国能源工业界主推的"虚拟电厂"计划里的重要一环。
其实这一自由投切工业负荷的举措即使算不上画蛇添足,但至少会非常容易让电网公司们挂羊头卖狗肉--作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坚强、最智能的德国骨干电网,备用电源之充足、电网拓扑结构之强悍,岂会容许电网调度人员脆弱到必须要甩掉大型工业负荷来保证电网安全的地步。
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此项措施却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又往前推进了不止一小步。我们知道,智能电网除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设备自动化,更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电网调度方式的颠覆:传统的电网一般是根据系统发电出力来调控负荷,决定每日的运行调度方式。但智能电网却从保持发电电源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要求负荷跟随发电的出力来智能调节,以期望更节省发电费用及二氧化碳排放。
尤其是当新能源大量分布式并网以后,对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电网配置还是按照很久以前的格局搭建,一般电厂都在离煤矿等一次能源较近的区域建成,这样的电源配置方式很难适应现在的新能源综合电网的要求。
倘若风平浪静,或是天空飘过一大片乌云,本来计划中提供发电的风机和光伏电站受阻不能提供足够的发电出力,就必须推高其他传统电源如火电和水电的发电量。可是如果正好这些电源离负荷中心区较远,远水难解近火,何况还会受到输电线路容量的限制,因此这时及时的切断可供投切的工业负荷就是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办法。
从经济角度来讲,此类可投切负荷的出现,也提供了更广泛的能源企业运营方式,也为各种投资进入电网运作提供了便利。简而言之就是,以前是发电上网赚钱,现在凭借做空也可获取大量收益。
当然要获取这样的收益,必须要求工业企业相应的在生产端和物流端也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使得瞬间的智能化切换操作成为可能。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铝厂获知此时电价升高能源紧缺,正好可以停止生产获取电费收益,把相应的生产任务移到后面的电价便宜时段,该铝厂就可获得双重收益,并且还有每月的固定服务费--每月每个MW都可以获得2500欧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100MW每月就是25万欧元啊。
虽然目前还只是限于大型的工业企业用户,但想象一下,若是有人成立一个电力投资公司,与广大消费者签订用电协议,集中起来作为固定负荷参与此项目,使用民用的稳定负荷作为投切对象进行经济运作,必对目前的传统电力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也许现在还是不可能,但随着更多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风光集合储能设备的加入,这样的市场一定会慢慢兴起。
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手段的已知激励结合市场群体的未知响应,才会孕育和催生出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10年来,为了推进这曾经听上去遥不可及的能源转型计划,几乎每月德国都会在细节上推出那么几条看上去不起眼的技术革新或者政策引入,于是百流汇集、聚沙成塔,才使得2012年德国的新能源发电出力已经占到全部发电的25%左右,这离政府高调制定、曾经遭受无数人怀疑的2020年达到35%的目标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不得不说,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德国的能源转型宏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彻底地把电这个看不见的东西,从传统的工业原料消耗品变成了一种金融商品或者是金融工具,有效地去调节全社会对一次能源的需求。
也许总有一天我们必须承认:无论那只"看不见的手"有多么的难以捉摸,也无论市场和人们的反应有多么的千姿百态,但正是有赖于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来给一个国家制定出也许是无稽但绝对明确的目标,才使得人类拥有这么多看得见的进步:德国政府的2020计划里,还包括100万台电动汽车上路,10GW海上风电接入,废除全部核电站发电。后面还有2030、2050等各种计划。
历史会证明,至少在能源领域,计划两个字真的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敬畏和尊重,也是不该被低估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最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其实没有人在乎是"看不见的手"更自由一些,还是"看的见的手"更英明一些。
重点是看得见的进步要多一些,看得见的利益要跟广泛一些。如此而已。
(作者系德国柏林电网公司高级工程师、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本刊特约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