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全国42市县高温日破历史极值,杭州、重庆、上海等地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7月25日,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用电负荷创新高,达6.27亿千瓦。持续高温“炙烤”着整个中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也给中东部与西北部省际间的能源合作提出新的课题。
我国能源消费与资源分布呈明显逆向分布,70%以上能源消费集中在中东部,而能源资源则多分布在西北部地区。能源基地与能源负荷中心的距离在1000到3000公里,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为全国能源供应链条的最末端,也是全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区域。
煤炭运输是省际能源合作的传统手段与通道,近年来运输通道已不堪重负,大秦线、朔黄线等主要煤运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由于运力和价格因素,公路运煤规模不断扩大,既浪费能源,又造成公路拥堵和损坏。同时,煤炭运输还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2012年1~7月,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约13亿吨,若以0.5%扬尘损失计算,向大气中排放的煤尘就达650多万吨。
随着中东部地区用电负荷逐年增加,势必需要增加新的能源供给渠道。笔者认为,应加快省际能源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应完成两个转变:
从短期能源简单输入向能源输入与区域长期合作相结合转变。要破解近年困扰中东部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长烦恼”,突破能源资源“瓶颈”:既要“眼睛向内”,加快省内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和海洋经济发展;也要“眼睛向外”,继续抓住机遇,通过进一步加强与西部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合作,使能源与产业互动,推动与能源富集省区合作共赢。同时,省际能源合作的思路需要突出系统性和长期性,既要注重能源供给量,又要关注能源结构优化,扩大清洁能源输入比重;既要加强能源合作基地建设,又要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既要强化供应侧的能源保障,又要重视需求侧的管理。
由输送煤炭等一次能源为主向输送电力等二次能源为主转变。从煤炭利用方式看,通过建设坑口热电联产电站能够减少煤炭运输。研究表明,坑口每建100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就可减少200万~250万吨的煤炭消耗和运输,在将清洁电能输送给用户的同时也能保证矿区不受污染,有利于矿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从输电方式看,严峻的外部形势和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中东部省份需要更加有效利用“电从远方来”,通过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促进西部省份能源基地集约高效开发和电力大规模输送,全面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相对于一次能源(如煤炭等)直接运输和普通输电,特高压输电有节约土地资源、工程投资省、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联网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已安全运行四年多,不仅大大增强了华北、华中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换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还实现了节能降耗,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每年向上海输送清洁电能,最大输送功率约占上海高峰负荷的1/3。依托特高压电网,还能够实现西北部地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大范围优化配置。
基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增强制碳减排指标,作为经济发达但资源禀赋较差、能源相对短缺的中东部省份,在与西部省份的能源合作中,双方应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扩大能源合作的渠道和领域,并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使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
(作者叶瑞克系浙江工业大学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