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前,湖南煤矿上万家,2005年“瘦身”到5000多家,最近又“瘦身”到991家。煤矿减少,产能提升,满以为留下来的煤矿从此能走上“康庄大道”,可是,随着蒙西(内蒙古西部)至华中铁路(下称蒙华铁路)的开工建设、丰产不丰收的尴尬、新能源的崛起,湖南煤炭行业真正感到“狼”来了。
如何应对?兼并重组或将成为湖南煤炭业发展的新引擎。
“狼”来了
来得如此之快
谈及内蒙古、陕西、山西,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煤海”的样子。这些地方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成本相对低、发热量较高。只是由于“可望而不可即”,湖南煤矿并没有感受到多大的伤痛。
这次,没想到“狼”真来了,竟然是如此之快。
去年10月16日,蒙华铁路煤运通道荆州至岳阳段公安长江大桥、岳阳洞庭湖大桥建设动员大会在岳阳市举行,这一纵贯我国南北、途经7省(自治区)、连接多条路网干线、衔接多条煤炭集疏运线路的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正被推入快车道。按照国铁I级标准、双线电气化铁路标准建设的蒙华铁路,建成后的煤炭年运量初期可达1亿吨,远期在2亿吨以上。
对于湖南来说,大通道将基本解决长期少煤缺电的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地方煤炭“一统天下”的格局将被彻底打破。
“大通道运行后,湖南煤矿根本抵挡不住‘北煤’的竞争,地方煤炭企业压力很大。”湘煤集团副总裁李义成分析说,“1吨‘北煤’至少比本地煤便宜100元,而且煤质好。湖南将是受‘北煤’冲击最大的省份,北煤南运来势汹汹,本地产量显得太小了,‘北煤’或将成为湘企的第一选择。”
“‘狼’已经来了,我们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变。”之前对于兼并重组口头上赞成、心底里反对的矿主们忧心忡忡,此时,他们更希望兼并重组工作再快些。
其实,2011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这段时间,许多湖南煤矿的职工就已感受到“狼”来了的气息。“省里煤炭需求量在增加,但煤炭价格并没有上涨,而且还在下降。”多名矿工告诉笔者,他们的工资收入较上年少了许多。
采访中,更多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北煤南运只是一只“狼”,而风电、水电、核电、光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崛起和发展,让一直倚电生存的地方煤矿面对更多的“狼”,现在已经“狼烟四起”。
兼并重组
政府不再包办婚姻
担忧中,一些业内人士纷纷为煤矿寻找生存出路,在他们看来,兼并重组是目前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
与煤矿集中的北方产煤大省相比,湖南的煤炭被称为“鸡窝煤”,煤矿多且散,煤炭产能低,如果不兼并重组就不利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据笔者了解,湖南煤矿目前的兼并重组以产权整合为主,鼓励大公司、大集团提供技术资源,今后的项目安排或许会向大集团倾斜。目前,已有湘煤集团、大唐华银、华润煤业、宝电煤业等大集团先后加入优质资源“争夺”之中。
整合资源有利于安全与供给。多年从事煤炭管理工作的湖南涟源市煤炭局局长肖笑华认为:一是整合可以规范开采,统一开采标准;二是整合之后的技术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那些连技术员都没有的小矿可能将尴尬退场;三是整合有利于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单个煤矿难以负担价格高昂的设备,整合成集团后,机械化程度相应提高,也节约了资源。
娄底市煤炭局副局长周伟说,由于可以分担风险,提高效率,他接触的企业大多愿意参与整合。2013年,湖南将产生多家煤炭集团。
其实,早在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就已经下发,要求各地做好煤矿兼并重组总体规划,但多数煤矿认为这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正是为了使上述文件落到实处,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对走向长不足1000米、储量不足100万吨的矿井进行联合改造,要求资源枯竭的煤矿限期退出。
有人认为,选择这种大格局之路,缘于湘煤集团的成功组建。2006年,由连邵矿业集团、资兴矿业集团等6家煤炭企业组建的湖南省煤业集团,经过6年的打磨,无论是产能还是效益,早已大大超过了之前6家企业的总和,成为湖南煤炭业的标杆。
湖南省煤炭管理局副局长张八旬表示,就算没有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开通,兼并重组也是煤炭产业升级和安全生产的需要。这次兼并重组,政府不再“包办婚姻”,而是“自由恋爱”,让他们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