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我国炼油能力今年将超6亿吨 炼油工业快速发展

我国炼油能力今年将超6亿吨 炼油工业快速发展

2013-07-24 09:58:17 新华网

从50年前的0.06亿吨,10年前的3亿吨,我国年炼油能力将在2013年超过6亿吨。“6”时代来临,一方面凸显了我国炼油能力进入到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外界“炼能过剩”的担心。

6亿吨的狂飙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否理性?这成为业内外关心的问题。

无论是民众环保诉求的持续高涨,还是产能是否过剩的业内激辩,都无法阻挡我国炼油产能6亿吨时代的来临。

2013年7月2日,新出炉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指出,2012年中国炼厂新增炼油能力70万桶/天,居全球首位。按照1:7.3的比例换算,新增炼油能力3500万吨/年。

这一数字在年初便得到确认。

今年1月,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北京汉华国际饭店金色大厅发布了2012年度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人钱兴坤指出,2012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75亿吨/年,较2011年底增加了3500万吨/年。

根据报告,2013年我国年炼油能力将新增3950万吨。这意味着,今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超过6亿吨!

炼油突进

10年前的2003年,我国年炼油能力不到3亿吨,是如今的1/2。

50年前的1963年,我国年炼油能力600多万吨,是如今的1%。

数十年间,我国炼油能力突飞猛进,炼油规模早早跃居世界第二。同时,随着多年规模化、一体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我国炼油工业的脚步也逐渐从做大走向做强。

目前,中石化、中石油已分别成为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五大炼油公司,旗下的一些炼厂也已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中石油已形成八大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中石化也已初步形成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11个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中海油的炼油能力也接近3000万吨/年。

随着一批新建、改扩建炼油工程的建成投产,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继续上升,装置的大型化程度继续提高。目前国内5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炼厂已有40余座,合计炼油产能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近40%。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型石油公司在扩大炼油产能,地方炼厂也在不断改扩建炼油装置,扩大炼油规模。

这样的发展在世界炼油格局中显得颇为“另类”。

事实上,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炼油工业面临产能过剩严重、成本居高不下、营利能力下降的困境已经许多年。

2012年,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世界经济实际增长低于预期,持续处于低迷状态,总体对石油的需求出现下降。受此影响,不少地区炼油产能都出现下滑,欧洲炼油产能下降70万桶/天,加勒比地区下降57万桶/天。2012年,世界原油加工量34.62亿吨,比上年下降了3.1%。

此外,从全球来看,炼油产能继续从成熟市场转向其他地区。其中,亚洲增速为最快。而在亚洲,中国成为领跑者。

由于亚洲和中东地区投产的炼油能力大于欧美地区关闭的炼油能力,2012年世界炼油能力较上年增长1.5%。其中,2012年中国炼厂新增产能70万桶/天,居全球首位;其次是印度,新增产能为30万桶/天。

需求的降低和炼能的增加使得世界炼油能力利用率继续下降。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利用率为81.2%,2012年世界炼油能力利用率为77.5%,较2011年下降3.7个百分点,闲置产能几近1/4。

全球炼油大环境的冷遭遇了中国热,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思考。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否理性?炼油产能的扩大和成品油消费量增速的放缓,将有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持续扩大,我国是否应合理布局炼油项目,控制投资投产节奏,避免出现因集中时段内投产过分集中和密集而出现中短期能力过剩的现象?会不会出现扎堆建设、重复建设,造成新的布局不合理现象?世界石油消费增速趋缓已经持续多年,为何中国炼油能力依然迅猛增加,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

需求增长的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宏观大环境密切相关。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石油,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更是与我国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对比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与石油产业发展的线路图可以发现,石油产业发展与GDP紧紧跟随。

从历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GDP增长率来看,2000年后,我国GDP增长率均在8%以上,最高时期2007年时一度达到14.2%。经济的增长势必要依赖能源的消耗,这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国内石油产品的需求。

东方油气网分析师程瑞锋感慨地说:“最初,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是从油源地以点为单位开始的,后来逐步发展成面,渐渐地又形成了石油炼化群。发展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国内成品油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油品需求增长呈现出直线上行的趋势。

2000年以来,我国的石油消费量直线上升。这其间,带动我国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交通运输业、石化工业、居民和商业以及农业等方面的需求。仅就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介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量从2000年的200万辆增加至2010年的1800万辆,进入了汽车制造工业大国行列。“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为25%,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5%。

在汽车工业和其他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对石油产品的需求直线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2000年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3.8%,2012年这一数字则变为57.8%。

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作为国企的三大石油公司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保供任务。这一阶段,我国大规模地新建和扩建炼油装置。

安迅思息旺能源成品油分析师李莉分析说:“由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油品短缺的情况时常发生,特别是柴油出现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2006年开始,发改委对海南炼化的审批程序上有所放宽。这一项目的投资建设成为我国大规模改扩建炼油产能的一个开端。整体看来,‘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炼能的投资高峰,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0%以上。”

2006年,中石油大连石化建设成功,年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成为中石油炼化板块的一个标志性项目。此后,诸多千万吨级炼厂接连投产,中石化海南石化、中石化和埃克森美孚合资的福建联合炼化公司、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与沙特阿美公司合资的中沙石化、中海油惠州炼化……

其实,不仅是三大石油公司,在山东、东北等地区,许多地方、私人企业也看到了成品油需求的旺盛,一些小规模的地方炼厂遍地开花。

“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对我国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是我国炼油工业迅猛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说。

抢占市场的结果

从我国油品整体供需来看,需求不断增强是炼能扩张的一个本质原因;从炼油企业自身看,谁能够占据到更好的市场位置则是影响公司效益的重要因素。在一个需求旺盛的发展阶段,炼油企业自身布局对炼能扩张也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作为我国两大炼化龙头企业,对于市场有着“约定俗成”的传统划分——以长江、秦岭一线为界,界北为中石油的市场范围,界南为中石化的市场范围。

上游资源的丰盈是中石油发展炼化链条最大的优势。而它的油气资源基本分布在以大庆为首的北方地区,按照依资源地建设炼厂的原则,中石油的炼厂也大多在北方地区,如大庆石化、克拉玛依石化等。

作为中国最大炼油商的中石化则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由于没有太多的上游资源,油源大部分靠从国外进口,他们必须考虑原油进口通道和成品油消费市场的问题,率先在广州、茂名、上海等沿江、沿海靠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建设炼厂。这也成为中石化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炼厂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但是,这种传统划分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空间急剧上升、两大公司抢夺消费市场的白热化而逐渐模糊起来。其中,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华南地区在传统意义上是中石化的地盘,拥有广州石化、茂名石化等千万吨炼油项目,近几年却成为中石油、中海油大型炼化项目重点的市场发展对象区域。

2009年,筹备已久的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在广东省惠州市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1200万吨/年。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董事长董孝利说:“其实,一直致力于海上勘探开发的中海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谋划下游产业发展。2004年,中海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资炼油项目惠州炼油获得国家政府部门的批准。此时,中海油炼化公司确定了‘两洲一湾’的发展战略。开始中下游产业的整体布局。”

惠州炼油项目开始建设后,2005年中海油成立炼化公司,随后又将炼化总部从北京迁址到惠州。可见,中海油对于华南地区的重视程度。

“目前,惠州炼化年加工能力1200万吨,拥有16套主要加工装置,配套原油、成品油码头及公用工程设施,实现了‘差异化、清洁化、信息化和高价值’的建设目标,打造了‘建设高标准、投产高水平、运营高效益’的精品炼厂。2012年,惠州炼化全年加工原油1216万吨,突破设计加工能力,油品供应到周边各个省市区。目前,中海油在惠州地区拥有19家企业,炼油化工、战略储备、油品销售、精细化工、LNG发电、结构制造、物流运输、石化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广东省纳税百强企业的第一名。”董孝利说。

据记者了解,三期项目在2020年投产后,惠州炼化将具有4000万吨炼油、320万吨乙烯的年规模。按照中海油公司“两洲一湾”炼化产业战略规划,大亚湾基地将被打造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之一。

与中海油相比,中石油更是将自己的触角深入到南方各地区。2010年,中石油在广西投资151亿元的钦州石化于2010年9月全面投产。这是中石油在华南地区建立的首个重要据点,打破了中石化在华南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紧接着,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合资的年加工能力为2000万的大型炼厂也正在筹备当中。另外,中石化与科威特在湛江的千万吨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华南地区成品油市场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时代。

不仅仅是华南地区,一直以来西南地区为我国成品油供应的一个短板。由于物流条件不济,西南地区在其他地区油品供应充足时还时常闹“油荒”。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据了解,中石油在西南地区的几个省市正在建几个千万吨炼油项目。其中,四川彭州石化通过6年的前期论证、设计、施工有望今年正式开工;重庆炼化作为中石油“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将在重庆建设一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厂,建立21条输油(气)管线和一个30万吨的储备油库;云南石化在昆明新建一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预计2014年可以投产成功。

与中石油、中海油的新建不同的是,中石化大多是在原有炼厂的基础上改扩建项目。2012年,茂名石化新增1000万吨,年加工量扩大到2350万吨,超过镇海炼化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炼厂。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石化将继续在原油炼油项目上扩大规模,加强自身炼化板块行业老大的地位。

“从近几年和未来几年新建、改扩建的炼厂分布来看,几大石油公司按照沿海、沿江、市场消费地和原油进口通道的原则布局自己的炼化项目。”李莉表示,“在对成品油市场的争夺中,主营炼厂扩大规模、不断抢占市场,包括以山东地区为首的地方炼厂也都相继扩大自己的炼油规模,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

结构调整的产物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炼油厂建设曾一度失控。9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区在册的炼油厂达193家,产油区附近布满众多的小炼油厂和土炼油炉。中国石化虽以大中型炼油厂为主,但同样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国家开始对小炼油厂实行关停并转,炼油厂从原来的193家减少到2001年的82家。两大石油公司也相继关停了部分效益低下、能耗大的小炼油厂,如中石化所属的保定石化厂、江汉油田炼油厂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炼油工业布局与油品市场消费的矛盾凸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油品需求增长强劲,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更是油品供应紧张。但是,在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茂名石化、广州石化等炼化公司的加工量捉襟见肘;正在崛起的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炼化公司的加工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油品供应充足的东北三省,炼厂布局分散、加工量规模小,同时还面临着“北油南运”的尴尬,物流和市场环节总是受制于人。

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已然成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掣肘之一。

在此情景下,各大石油公司开始意识到对现有炼厂进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第一大炼油商的中石化开始行动起来。

珠江三角洲一带,2008年,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对中国石化调整炼油能力布局、满足西南地区及沿海市场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广州石化炼油改扩建工程于2006年完成后,加工能力达到千万吨级,优化了广东地区成品油市场的资源配置;2012年,茂名石化炼油能力由1350万吨/年扩大至2550万吨/年,可大批量生产目前市场急需的清洁油品,对缓解广东和西南地区油品供应紧张局面,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三角流域,镇海炼化新建的15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建成并顺利交付生产,使镇海炼化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增至2000万吨/年,在国内同行中稳居第一位;金陵石化、扬子石化、高桥石化、上海石化四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各放异彩,辉映长三角。

环渤海湾地区,青岛千万吨大炼油项目2008年正式投产,原油加工能力可达1000万吨/年;天津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蓄势待发,项目建成后,炼油综合加工能力将达到1250万吨/年,每年可生产高质量、高规格、宽覆盖面的石油石化产品1200万吨;齐鲁石化“老当益壮”,千万吨级炼油能力助推环渤海湾发展。

中石油的炼厂由于大多靠近原料产地,对于如何将成品油运输到消费市场是他们调整的一个大方向。

对于东北老工业区的炼厂,由于当地消费能力有限,不能消化如此大量的成品油,只能将炼成的油品通过成品油管线或者公路交通设施将油品运往山东、安徽等相对南方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几年山东、安微等地也陆续建立起自己的炼厂,中石油东北的几个炼厂将面临油品消化的压力,结构转型成为他们必走之路。

例如,在基础燃料油消化不畅的情况下,中石油抚顺石化依然将炼油规模扩大到1000万吨,但是产品的重点由原来生产汽柴油转变为以乙烯为核心的下游化工产品。这一方面减轻了成品油输出的压力,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化工产品的发展使企业的营利能力增强不少。

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将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缅原油管道四大战略通道,加快华南、西南、西北三大地区大型炼化项目的布局。据悉,中石油所属的揭阳石化、云南石化、重庆石化等大型炼化工厂都在建设过程中。未来几年,“南油北运”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各地区特别是消费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将逐步加强。

中石油集团公司规划院的一位领导对本刊记者坦露:“我国炼油工业的结构调整正在逐步的进行当中,为了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将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大型炼油基地建设,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这是中国炼油工业由大走强的前提之一。”

规模效益的促进

炼油工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炼油装置规模对提高炼油工业竞争力有直接影响。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定会为如何提高装置规模、如何提升装置间的集约化而努力,这样才能提高效益。

多年来,我国国有石化企业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充分依托现有生产装置,依靠自有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炼油装置向大型化发展。

以中石化为例。1988年,中石化总公司加工规模4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炼油厂只有9个。到2012年底,中石化炼油能力在100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共有11家。它旗下的镇海炼化,是规模化发展最好的炼厂之一,被誉为“最赚钱的炼厂”。从250万吨/年的规模到2300万/年,它一步步扩能,跻身于世界上2000万吨级规模炼厂。

1975年,浙江省建起了浙江炼油厂,即镇海炼化的前身。当年,浙江省为解决燃料油和化肥短缺的问题,决定在镇海的滩涂棉地上先后建设了250万吨/年炼油和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工程。经过短短十年的艰苦创业,一个初具规模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初步建成。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浙江人用自己独有的市场意识,看到了“利用两种资源,开辟两个市场”的经营商机,即开炼“高价油”当起“卖油郎”;开拓“来料加工业务”赚老外的钱;市场“加工外来油”,走出了一条资源配置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向型经营之路。正是这样的经营之路,给镇海炼化带来了不少商机,使其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了550万吨/年,促进了企业的大发展。

1994年,镇海炼化在香港上市,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制,筹集资金超过15亿元,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以此为新起点,镇海炼化按照“消除瓶颈,内涵为主”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炼油700万吨/年改造工程、扩建800万吨/年炼油工程,在国内率先跨入千万吨级炼厂行列,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企业。

2000年,镇海炼化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实现了由1200万吨/年向1850万吨/年的跨越,并向下游化工方向延伸,精简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

2010年4月20日,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镇海炼化正朝着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石油化工基地迈进。同年,原油加工量突破2000万吨。“炼厂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有规模才会有效益。镇海炼化一步一步走来,在近40年的时间里,规模扩大了近10倍,效益也翻了好几番。规模化、集约化是镇海炼化能够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举措。”镇海炼化总经理江正洪说。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的促进,我国的炼油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依靠进口到自给自足,从跨越式发展到不断扩张。从整体来看,炼厂规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速度的累加,在需求持续旺盛的今天,6亿吨规模的炼油工业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炼油